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草美 羊肥 牧民富——从青海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


时间:2013-08-22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今年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这项为期五年的“草原新政”曾被预示着草原保护黄金期的开端,因为明确了在占国土面积超过四成的牧区施行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在8个主要草原省区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并对牧民提供生产性补贴,以实现草原上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

  盛夏时节,青海草原已是满眼碧透。全省98%的区域为牧区,拥有天然草原5.47亿亩,居全国第四位。近日,记者走进青海,一探“草原新政”给这片绿野和这里的牧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草原生态是否更好?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因“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这里不仅有清澈见底的黄河水,还因为有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而成为全省重要的“西繁东育”生产基地之一。

  该县拉德村是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进村入户联系点。在这里,牧民们住进了崭新的定居房,建起了畜用暖棚,还发展起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前进。

  生活条件变好了,但这里世代放牧而生的人们更关心的是草原的环境。

  拉德村拥有天然草场442.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64.21万亩,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划定出199万亩禁牧草场和166万亩的草畜平衡草场。贵德县副县长马绍福说:“三年的时间,现在亩均产草量提高了15公斤,比政策实施前提高了8.5%,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轨道。”

  牧民华角说:“生态变好大家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以前一些开始退化的草场也慢慢地恢复好了。这里是我们的家,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保护好草原也是我们的责任。”采访中,大多数牧民表达了与华角同样的看法。禁牧是为了保护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政策的初衷,更是政府和牧民的共识。

  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时,青海省还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了草原使用权和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划定工作。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巩爱岐说:“我们坚持‘草原承包关系若不明晰,奖补资金不兑现’的原则,明确了牧民对草原的责、权、利,不仅增强了牧民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的主人翁意识,也化解了草原界限不清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生态立省是青海的功能定位,因为这里的草原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更是涵养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水源的重要植被,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

  站在牧民定居点,目之所及,广袤的草原郁郁葱葱,牛羊成群,一片勃勃生机。

  牧民收入有何变化?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集生态与民生为一体的新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力求维护好牧民的利益。

  实践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为牧民创造了新的政策性增收途径。据巩爱岐介绍,仅2013年,全省农牧民因此政策人均增收达到1016元,其中牧民人均增收达到5176元。采访中,马绍福也说道,补奖政策是贵德县迄今为止涉及农牧户最多、补助资金数额最大的惠牧政策,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了8.9%。

  青海草原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区人均占有草原资源量和草原载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禁牧补助牵涉到千家万户,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公平与公正,青海省农牧厅真正用了心,经过反复调研测算,最终提出了以“标准亩”为基础,以各地人口数量、牧户承包草原面积、收入差异以及减畜压力等因素的补助测算标准公式,确定果洛州、玉树州5元/亩,海南州、海北州10元/亩,黄南州14元/亩,海西州3元/亩。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上封顶,下不保底”的措施,让牧民都能更好地享受国家的惠牧政策。

  因地制宜的调整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政策的分配公平,牧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过,在采访中,牧民也普遍反映了另一个问题——政策补助标准偏低。这主要在于草场的实际产能与补助标准有差距。华角说:“原来把草原租给别人,每亩每年能收入80元,但现在每亩只能领到11元的补贴。”

  如何弥补这近70元的差距,青海省也动足了脑筋,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升牧区第三产业水平、加大牧民培训力度、鼓励外出务工等等,效果也正在显现。

  青海省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告诉记者:“如果补助标准与放牧的收益相差过大,草原管护和监理的工作压力就会随之增加。只有牧民增收,禁牧才能禁得住,减畜才能真正减得下来。”

  合理的草原补奖标准,才是草原生态保护真正落实的有效保障。

  现在牧民收入保持稳中有升,主要由于当前正处于草原补奖政策的减畜时期,大量牲畜的出售增收了牧民的收入。当减畜工作完成后,要如何实现青海提出的“减畜不减收”目标,仍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配套政策效果如何?

  拉德村的牧民们算过一笔账,一般放牧150只羊需要一个劳动力,羊少或者劳动力多都是亏本的买卖。在禁牧减畜后,许多牧民把家里的牲畜交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有一些开始外出打工。

  “受到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的影响,一些牧民并不能完全适应打工生活,也赚不到多少钱,有的又回到了草原。”贵德县农牧局局长仁欠本说。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青海省在落实政策之初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始终坚持将生态畜牧业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相结合,形成“四位一体”格局,同步推进。在增强对农牧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目前,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已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占到牧户总数的63%。在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的同时,青海省也在利用特有的民族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和旅游产业,努力拓展牧民增收渠道。作为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县的刚察县就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玛尼石刻和掐丝唐卡等文化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800多人。

  “要同步实现青海省提出的‘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仅靠拓宽牧民增收渠道还是不够的。”巩爱岐说,“今后青海还要在大力发展牲畜棚圈、贮草棚、围栏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养殖场,积极推广畜牧良种,发展生态规模养殖,提高肉类品质,促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一些村庄已经建成了养殖场和畜用棚舍,但由于尚未形成统一饲养的经营模式,也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牲畜养殖仍以一家一户为主,如何加快后续政策支持仍需要积极探索。

  到2015年,补奖政策将完成第一个周期,草原生态恢复效果明显,但生态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政策还需坚持和完善。在局部生态好转或恢复良好的地区,是否要建设相应的评价体系,使得植被得到恢复得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实现动态转换?无论是维护已修复的草原,还是守护恢复中的草原,都离不开草原监理人员,要加大政策支持,为他们创造更有利的工作条件。基层有检验政策最好的土壤,将顶层设计与问智于民相结合,促进人、草、畜的和谐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