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时间:2013-08-19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劳动力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体,素质普遍偏低。而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三地政府首先明确了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给劳动力创造适于生产就业的发展模式;二是提供基本教育技能的服务,提高农民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

  不出家门照样挣钱

  中午时分,顶着烈日记者走进疏勒县牙甫泉镇6村村民都热比耶·吾布丽家时,她正忙着织地毯。家里庭院干净,小菜园里的茄子、西红柿和辣椒长势喜人,大儿子在石家庄上大学,二儿子在乌鲁木齐上大学,小儿子初中毕业在家跟丈夫务农,晚上他们还去夜市卖烤肉。去年建设安居房,他家一起建了两座,因此家里还贷了4万元。家里的收入除了5亩耕地外,还有20多只羊。乡里的扶贫项目资助他3000元购买了这架织地毯机,她平均40天能织一张8米的地毯,除去成本能挣上1600元。盖房子的贷款估计明年就能还完。“在疏勒县像这样的地毯编织户这几年发展了200多户。”疏勒县扶贫办主任张林说。

  不仅仅是通过手工业脱贫致富,在条件恶劣的沙漠戈壁上,饲养也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

  乌恰县特禽饲养基地是10户维吾尔族牧民投资建起的南疆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2011年,他们放下羊鞭每户投入2万元,利用18万平方米的湿地养鹅、彩头鸭、红嘴鸭等水禽,目前存栏近10万只。48岁的牧民艾尼瓦尔·阿尔达西边走边拿着木杆轰着鸭子,他操着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是受乡干部岳全治的启发,投资水禽养殖的,过去养羊每年全家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去年年底分红收入达到近4万元,“老婆子做了好几个菜,好好地把我慰劳了一下。”艾尼瓦尔憨憨地笑道。

  职业教育培养能工巧匠

  在疏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手工电弧焊实训室:12个工位分别安装了电弧焊设备和换气扇,数十位学生分散到各个工位上,头戴防护面罩,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瞬时处处焊花飞溅。

  “疏勒县每年有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以及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有1/3左右。这些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知识有限、技能全无、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成熟,我们应该帮他们做点事情?”疏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彩华说,作为第三批援疆干部,他1999年就来到了疏勒县,他一直思索如何通过构筑培训平台,帮助这些青少年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从而减轻家长的负担,同时为当地新兴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在学校汽修实习基地,家住疏勒县库木西村7组的维吾尔族学员玉江山正在师傅的指导下忙碌着,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工作一边和记者攀谈:“我今年18岁了,初中毕业后在这里经过两年的学习,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汽车烤模喷漆。”他说,自己从农村出来,就是想能学一门手艺,毕业了要么应聘去公司就业,要么让父母给凑些钱,自己开一家维修店。

  在一旁指导玉江山操作的师傅司马义·达吾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今年刚刚20岁的他,前几年在库尔勒学习了汽修技术,如今他应聘在汽修厂工作,由于技术水平高还被公司委派来带学徒,他现在月薪能拿到4000元,他说,自己就业给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今年家里新建了安居房,他还拿出1万元给父母。

  “疏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转变办学模式,不断探索订单培训、校企联合、‘1+x’培训等培训模式,为促进职业技能教育健康发展铺就了成功之路。”疏勒县扶贫办主任张林评价道。

  就业一个人富裕一家人

  今年3月7日,山东钢铁集团新疆有限公司高炉区,铁流涌出、钢花四溅,这个产能100万吨的山东省产业援疆重点项目全面投产。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李大鹏表示,集团公司计划从山钢技校派来老师,用三年时间培训1000名本地少数民族员工在新疆公司就业,月薪可达4000元左右。加上钢厂配套产业,可安置3152人就业。

  “走出去一个人,挣回的是一笔钱,省下一口粮,富裕一家人,转变的是观念,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下一代,造福的是子孙。”这是喀什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总结的一段话。

  盛夏时节在喀什的农村,瓜果飘香,除了看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在采访中,记者更多的是听到农民在议论:你今年外出打工挣了多少钱?明年还去哪儿?……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当地农民讨论的热门话题。

  “喀什地区是一个人口大区,人多地少,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制约喀什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几年喀什地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目标,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鼓励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创收。为此喀什地区设立了专门机构,统一协调作好喀什各县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喀什地区的扶贫办主任阎纷疆说:“喀什地区的‘伽师劳务’、‘疏附劳务’、‘莎车丝毯编织’已经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在全国打响了喀什劳务品牌。”

  为了使劳务输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喀什地区的劳务输出已由过去的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在各县相继建立健全了地、县、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市场的需求抓培训,提高技能输出。充分发挥地、县农广校、党校和各类农村职业培训学校的作用,采取长期与短期,岗前与临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务工技能、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职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等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开辟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就业、创业、定居打下了基础。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