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借力特色产业助力扶贫开发


时间:2013-08-16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村地毯编织厂安置了5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玛丽(左一)通过半年多的技能培训,现在看图纸、控针、穿线技术都非常娴熟,已经成了一名熟练工。                         农民日报记者 冯建伟 摄

 

  安居才能乐业,如何让享受了富民安居、定居兴牧政策支持的南疆三地州农牧民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早日致富,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关注的问题。

  乡村游焕发新活力

  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个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聚居的小山村。村南村北都是连绵大山,一条涓涓细流从村边淌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喀什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但是,多年来村民们却守着青山过苦日子。在自治区扶贫办驻村干部夏力哈尔的帮扶下,特困户帕提·古丽建了毡房,修了馕坑、棚圈,添置了烤肉炉子,在村里率先搞起了牧家乐。

  帕提·古丽的牧家乐收拾得干干净净,院里几棵杏树挂满果子,饭菜经济实惠让她闯出了名气,两年下来就偿还了丈夫治病欠下的外债,她还打算扩大规模,多挣些钱给儿子娶媳妇。

  夏力哈尔说,明尧勒村全村154户村民已有57户建起了牧家乐,其中有35户获得产业扶贫支持。现在旅游牧家乐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来源。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疏附县吾库萨克村,远远地就听到悠扬悦耳的乐器弹奏,循声找去走进一户农家院,七八个能工巧匠们正在制作乐器,小屋里整齐地排列着精雕细琢的各式乐器。在这里,艺人们一边制作乐器,一边放声高歌。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吾库萨克村世代相传的乐器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保留。如今,该村570户中有290户从事乐器制作,手工生产27类、50余种乐器,这里建成了集职业技能培训、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疆乐器第一村”。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和田县是传统的“手工地毯之乡”。地毯业具有投资少、增收快,有利于一家一户生产的特点,是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村,去年借助对口帮扶支持引进20台半机械化织毯设备,培训、解决了村里5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今年初,从河南南阳请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给村民传授技术,半年多的时间带出16名徒弟。其中最出色的玛丽现在已经成了一名熟练工,每月计件工资能拿3000元。

  目前和田县地毯织架总数达22517台,从业人员20495户39986人,年织毯46万平方米,不仅带动了畜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促进了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

  7月的叶城,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片核桃园,沉甸甸的核桃挂满枝头。在萨依巴格乡萨依恰卡村农民吐拉买提·阿布迪力甫家的核桃园里,他正忙着给核桃树梳枝。

  吐拉买提·阿布迪力甫指着挂满果实的核桃树说,他种核桃已10年了,18亩核桃去年纯收入4.8万元。20岁的女儿在新疆大学学植保,他很希望女儿毕业后能回来帮着自己管理这片果园。

  肉孜买买提是叶城县第一个农民经纪人,他经销的叶城核桃远销港澳、中亚等地市场,每年核桃收获季节,肉孜买买提的订货电话接连不断,每年经他销售的核桃近万吨。

  从2000年开始,叶城县累计投入2500万财政扶贫资金鼓励农民种植核桃,从定植、嫁接、到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从贫困户自行销售到现在的收、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扶贫资金都起到了扶持、带动作用。目前,叶城县林果面积达到85.5万亩,其中核桃超过53.4万亩。林果业堪称当地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戈壁开出高产菜园

  克州乌恰县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全县耕地面积3万亩,人均不足0.6亩。由于自然条件差,这里被称为“有地无土、有场无草”。为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走出“种地没土,养畜没草”的困境,乌恰县在城郊戈壁滩上建立起了2000座日光温室,并创造性地采用以土、沙石、棉籽壳等为基质的少土栽培技术,终于开辟出农民增收的“戈壁产业园”。

  父母都是传统牧民的柯尔克孜族姑娘迪丽拜尔2011年从克州大专毕业,从来没有接触过温室大棚、也不知道大棚里长着什么东西的她应聘到“戈壁产业园”做了产业工人,学习蔬菜种植和大棚管理。

  通过培训、学习,迪丽拜尔很快掌握了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她每天按时通风浇水、打杈采摘、查看病虫害,忙得不亦乐乎。她管理的西红柿、黄瓜两座大棚产量都达到亩产2.5吨以上。

  “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技术,每月还有1100元的工资收入。”有了一技之长的迪丽拜尔还有自己的新打算,“种菜的收入比哥哥打零工收入稳定,我计划再承包两座棚,动员父母和哥哥把家里的羊圈养,跟我一起来种菜。”

  乌恰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努尔·阿洪说,戈壁产业园的基础设施都是由政府提供,从技术培训到销售分配,都由管理公司负责。这里招聘了400多名像迪丽拜尔这样的大学生就业,同时安置了800多名附近定居牧民参与从事设施农业生产。他们从原来的放牧到现在的种植大棚,不仅提高了收入,而且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援疆产业幸福花开

  时下走进莎车县,仿佛步入花的海洋,田间地头到处都盛开着骄艳的万寿菊。

  阿斯兰巴格乡9村农民亚森·卡斯木今年种了4亩地的万寿菊。去年,乡里宣传、鼓励他种时他还不积极,可今年一开春他就早早跑到乡里去,要求多给提供一些万寿菊幼苗。

  亚森·卡斯木的转变来自于去年落户莎车县的上市企业晨光生物科技公司。亚森·卡斯木说:“万寿菊花开时间长,产量高,我们不担心销路,每公斤7毛9。去年在政府鼓励下试种两亩,没想到收入了6000元,所以今年我又多种了两亩。”

  万寿菊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烟草及畜禽饲料等领域。晨光生物科技公司去年通过和农民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带动农民种植万寿菊4万亩。公司负责人石书章说:“每年7月到10月是万寿菊的采摘季节,我们将提出24小时开放性收购服务。”

  莎车县扶贫办主任殷琴说,去年农民种植万寿菊时,从拱棚建设、幼苗栽培到技术培训,我们先后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就是要引导产业发展。今年,农民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与晨光科技公司签订了6万亩万寿菊和色素辣椒种植订单,农民增收可达两亿元。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