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研判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沉着应对粮食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牢牢把握粮食产业发展迎来的新机遇,四平市粮食局及时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提高粮食流通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近日记者对市粮食局局长寇春生的专访中,寇春生表示,粮食流通工作,要按照“底线思维”方法,把政策措施考虑得更周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沉着应对当前,科学谋划长远,始终把握住粮食流通工作的主动权。
寇春生介绍说,以“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理念为指导,推进改革创新,努力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启动实施“粮安工程”,着力提升粮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系统在服务、产业、品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四平市粮食局把眼界放得更远。寇春生介绍说,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粮食系统的转型升级,我们着力改革创新,组建四平区域性集团公司,重点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合作与重组,促进资产优化组合。市区以直属国有购销企业为主体,组建四平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粮食储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粮食收购和军粮供应、救灾粮发放等工作任务,打造区域性的国有粮食集团,发挥其带动全市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与此同时,加快物流建设,打造四平粮食物流节点。寇春生介绍说,抢抓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战略机遇,以国家实施“粮安工程”为依托,加快四平粮食物流节点建设,打通粮食运输快速通道。依据我市粮食资源及交通枢纽优势,建设现代化物流产业,努力实现粮食物流通道的储、运、装、卸及整个物流环节供应链管理,全力打造现代化的粮食物流集散地,形成四通八达、辐射周边14个县(市),150多个乡(镇)的粮食运输网络。结合“粮安工程”规划和铁路部门粮食战略装车点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四平市粮食集团物流园区等项目5个,建设仓容29万吨,建成后年中转能力达到137万吨。还要加强宏观调控,提升区域粮油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要坚持“五位一体”推进,加强储备、网点、预警、应急、购销平台5项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的作用,提高粮食应急保障水平。同时,深入探索主食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放心粮油”工程,丰富城乡居民主食供应。搭建购销平台,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维护国家粮食总量平衡。
为加快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粮食局加强品牌培育,寇春生告诉记者,全市共有粮食加工企业67户,年加工玉米能力350万吨,年加工大米能力96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106万吨,成为区域性粮食收购市场价格的重要支撑力量,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缓解收储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能力差;大米加工企业多、规模小、品牌杂,品牌大米产量小,市场占有率低,知名度差;粗粮杂粮以原料形式外销多,产成品特别是名牌产品数量少。我市的粮食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产量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价值优势没有转化成价格优势。为此,要把“玉米做深、大米做优、粗粮做细、杂粮做精” 作为谋划推动四平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协会推进、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龙头企业,结合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扩大绿色、有机粮食生产,打造四平特色粮食品牌,提高市场占用率。争取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玉米的“黄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粗粮杂粮的“健康名片”推向全国。
对下步工作,寇春生有更多的打算。他说,要借助9月份“全国玉米产业高峰论坛暨产销对接会”在平召开的有利契机,向全国同行业推广四平的粮食品牌,提升四平区域产销水平;要借助8月下旬中粮协换届年会的平台,向全国329个知名粮企推介四平和粮食以及深加工产业,并继续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制重组、积极跟进国家“粮安工程”投资项目建设、做好粮食收购和积极推进四平特色粮食品牌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推动“四平粮食”走向全国。
来源:四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