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丰富的资源优势,通化市着力提升资源特色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农特产业加工龙头、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特色龙型经济实体,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全力打造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千亿级农特产业集群。
围绕人参产业振兴做文章。通化市把人参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积极推动人参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全市人参留存面积990万平方米,林下参发展到39万亩,鲜参产量6000吨左右。人参加工企业发展到456户,益盛、康美、紫鑫、东宝、万通等39户企业,已成为全省人参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总投资10亿元的康美新开河人参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总投资3.6亿元的青山人参科技园开工建设,振国药业参峰胶囊、宏久生物人参灵芝胶囊、紫鑫药业人参酵素系列产品、百泉参业人参林蛙深加工、益盛平地栽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市有24个产品获得“长白山人参”品牌,正在研发的人参食品有179个。目前,该市正在与中粮集团洽谈人参产业合作事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通化建设成为集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百亿级人参产业基地。
围绕通化“葡萄酒城”建设,全力加快葡萄产业发展。培育了通化葡萄酒等国内知名企业和品牌,引进了汇源果汁等重点企业,建成了国家果酒及果蔬饮品监督检测中心,提出了建设“鸭绿江河谷”葡萄产区构想,制定了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目前,全市葡萄面积达到6.1万亩、产量5.2万吨;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60多户,年产葡萄酒4万吨,产值5亿元。
围绕“中国医药城”建设,发展制药企业近百户。带动中药材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中药材3.8万吨、产值3.8亿元。五味子、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2万亩。
围绕“中国优质大米之乡”建设,市委、市政府借助通化黄金水稻带及品种、品牌、企业、基地等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通化大米产业。西江“贡米”、梅河大米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被指定为国家重要会议专用米。目前,全市水田播种面积152万亩。其中,绿优水稻130万亩,产量70万吨,并有2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围绕打造优质畜牧产业基地,加大了畜牧业发展力度。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1260个,畜禽规模化饲养率达到80%以上。启动实施了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加速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末,畜牧业实现年产值150亿元。
围绕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通化已成为松子仁加工集散地,加工量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开发利用林蛙养殖沟系1400多条,年回捕林蛙7000万只,林蛙加工能力达到60吨。目前,全市林业产值已突破200亿元。
围绕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兴达和禾兴为龙头的粮食加工转化、以卓越和正方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以木王家具为龙头的林特产品加工、以万通药业为龙头的中草药材提取加工、以通葡和通天为龙头的山葡萄酿酒、以益盛和康美为龙头的人参加工、以中兴和金松为龙头的果仁加工等7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型产业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9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6户;累计创中国驰名商标14件,吉林名牌产品35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270个;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带动农户21.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5%。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