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早晨7点不到,在山东省金乡县缗城路这条长达数千米的马路上,各种大小货车满载大蒜或停或行,车流中,戴着草帽、脖子上挂条毛巾的代理收购商打着手势和蒜贩讨价还价。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是如此,从每年的5月新蒜上市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底。
马路的尽头,“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巨型广告牌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
金乡有名,源自大蒜。
金乡有名,更源自近几年大蒜价格不定期的暴涨暴跌:
2005年,大蒜创下每斤3.5元的历史最高价;
2006年,大蒜价格继续走高,有人称之为大蒜的“黄金时代”;
2007年,大蒜价格急速回落,一度跌至每斤0.75元;
2008年,蒜价崩盘,一度跌至每斤0.05元,这一年,被称之为大蒜的“黑色之年”;
2009年,蒜价反弹,再次达到每斤3.5元;
2010年,蒜价一度突破每斤6元的天价,这一年,大蒜获得“蒜你狠”的称号;
2011年,蒜价再次崩盘,大蒜获得“蒜你贱”的称号;
2012年,蒜价再次攀上每斤4元的高位;
2013年年初,大蒜价格跌至每斤0.4元,直到7月,蒜价始终徘徊在0.8元到1.2元之间。
为什么大蒜的价格如过山车般的忽高忽低,是人为操纵,还是市场杠杆使然?有没有办法尽可能地减轻价格波动?
交易市场:“牛哄哄”的收蒜人
金乡国际大蒜交易市场所在位置素有“中国大蒜华尔街”美称,原因不仅是金乡县是大蒜之乡,更因为周边县市以及河南、河北、江苏的大蒜都在这里进行交易。
7月17日,金乡国际大蒜交易市场电子屏上的大蒜的成交价每斤在0.65元~1.38元之间浮动。而在交易大厅外面,大量的运蒜车并没有卸货,蒜贩三三两两凑在一块打牌聊天。“没有人(收购商)过来问啊!有人来问,价格也不合适,只能等了。”蒜贩李兵脸上显得很无奈。
记者在交易市场看到,市场四周大多数门面都上着锁,花坛上长满了杂草。市场里一家宾馆的服务员对记者说:“现在没有什么客商,去年房间都住满了。”
不远处,头上带着草帽的大蒜经纪人闫启山和雇主冀玉坤在货车之间的空隙中边走边看,不时用手扒着拉着袋子里的大蒜,偶尔还会用鼻子闻闻。
刚还在聊天、打牌的蒜贩们一看见带着草帽的闫启山走过来,马上围了过去。“老板,到我车那看看,给个价。”“小蒜,不要。”闫启山摇着手,“这辆车的大蒜一块零五分,如果卖,就开单子,不卖就算了。”“再加几分钱吧!”蒜贩语气中带着恳求。“不加了,机会难得,不卖别后悔,告诉你们啊,还有降价的可能。”最终蒜贩戴成精还是从闫启山手中接下了单子。“不接受也没办法,人家说了算,今年大蒜市场就这样,一车蒜一万斤左右,也就赚300元。”
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全国大蒜丰收,5月中旬,金乡鲜蒜上市没有多长时间便跌至每斤6毛钱左右,而去年同期鲜蒜价格在2块8左右。因去年高价收购的大蒜并没有完全出库,5月份以来已跌至每斤1元以下,一度达到4毛钱。
“去年几乎每个囤蒜的都赔了,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几百万的资金全部砸进去了。现在市场的收购商基本上都是新面孔。”一位天津收购商对记者说。
对于今年大蒜价格走低的原因,金乡县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桂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是去年库存量大;二是大蒜丰产和种植面积扩大,尤其是金乡周边的县市以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三是信息不透明,大量收购商处在观望状态,造成了今年大蒜市场价格低迷。
蒜农说的最多的是“亏”字
在金乡,大蒜种植已成为农民的耕作习惯。分管商务流通的金乡县副县长、金乡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名誉会长杨凯告诉记者,金乡大蒜种植,近几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周边县市的种植面积不是很稳定了,蒜贵第二年就多种,蒜贱就少种。”
在金山县鱼山镇小庄村,郝敬军一家三口正在往车上装刚刚收上来的大蒜。“贱孬,每斤收购只有几分钱的利润。”郝敬军说自己家的大蒜每斤8毛卖掉了。“肯定亏了,现在只能通过收蒜赚点差价来弥补亏损。”
记者在金乡县其他几个镇采访中,听到蒜农说的最多的是“亏”字。
“赔死了,贱也得卖,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盼涨钱谁知道它涨不涨?”在外乘凉的张大妈摇着蒲扇对记者说,自己两个儿子有六亩地的大蒜,到目前一颗都没有卖出去。
在金乡县化雨镇李唐村,蒜农李继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家种了8亩地,每亩地的种蒜成本在3000元左右,今年因气候好,一亩能收2000多斤大蒜,每斤蒜价在8毛左右。算下来,今年种蒜肯定亏。李继军说,在2007、2008年,几乎是血本无归。记者问到大蒜处在最高价时,蒜农是否赚到了钱时,李继军说,蒜贵时地头价也不高,蒜农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蒜贱时,肯定是亏。“对于蒜农来说,亏赚都得种,要不靠什么生活?”
按照蒜农的种植成本核算,每斤蒜卖到2块才能保持生产动力。
价格波动,除了受产量影响,更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有直接关系
2007年,金乡县成立大蒜产业信息协会,这一年也是大蒜价格急剧走低的一年。成立协会的初衷是为了发布大蒜产业信息,但这几年运行下来,杨桂华心里确有难言之隐。
“大蒜价格剧烈波动,除了和产量有关外,更重要的,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有直接关系。”杨桂华认为这几年大蒜市场信息不透明导致了大蒜价格大幅波动。“比如市场都认为2012年大蒜面积增加今年要增产,但种植面积究竟增加多少,并没有人能说清楚。”
当记者问杨桂华,目前金乡及周边县市大蒜的库存量时,杨桂华说:“有数字,但不能说。”记者追问,杨桂华给出不能说的原因:利益,各方利益。
在杨桂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金乡县及周边地区的大蒜产区冷库分布图,杨桂华指着分布图说,目前金乡大约拥有3500余座冷库,储存量在260多万吨。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名统计员,库存量数据一天时间都可以汇总到他这里。为了证明给记者看,杨桂华拿出这些年的统计报表给记者看,“我们的数据真实可信,可没有办法发出去,牵扯的利益方太多,甚至有人会威胁我们。”
杨桂华说,协会是一个民间机构,这几年,协会都会在5月、9月、元旦期间向企业、蒜农及农民提供日常的市场供求信息,另外在6、7、8三个月每天都会发布市场交易信息。但协会是民间机构,不具有官方性质,虽然数据权威,最终导致部分数字因各方利益博弈无法发布。
记者在交易市场上看到,通过手机报形式发布大蒜交易信息的摊位大约有十几家,记者以一名外地人来金乡收购大蒜的客商身份随机走访了几家,得到的交易信息答案均不一样,出入较大。他们告诉记者,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工作人员不定时到市场收集信息,同时,通过电话和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再发布给手机定制客户。
杨桂华说,由于国内其他几个主产区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国家没有一家权威机构来做这件事,就光靠金乡大蒜协会来做,而且做了也不敢发布,势必会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信息。“可以说,信息的不准确性,也是大蒜市场价格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杨桂华举例说明,在2012年,大蒜收储价格一度达到4元一斤,但最后卖出价格跌到4毛一斤,很多收购商被套牢。而就在这年9月冷库关门时,因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协会并没有发布周边的大蒜库存量的信息。“如果这个数据发出了,可能5月份的蒜价不会掉那么多。”
“信息太多,不知真假,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收购。”蒜商李顺说。
如何平抑价格暴涨暴跌?
面对近几年大起大落的大蒜市场,又如何平抑?杨桂华的答案是:由国家权威机构发布权威信息,信息应走在所有措施之前。
“不是夸口,这事做起来就是一天的时间。”杨桂华指着大蒜分布图说,“金乡大蒜产区主要涵盖7个县,在9月1日冷库库门关闭的当天,大蒜的具体入库量就能统计出来。只需要一个权威机构要求统计员或者储存商填写之后再逐级汇总,当天就能出结果。”
和杨桂华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世琦。刘世琦表示,近几年农产品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没有一个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平台,而一些经营性网站和收储商发布的信息缺乏可信度,所以市场才会出现“姜你军”、“向钱葱”、“樱谋诡计”等不正常现象。
刘世琦对记者说,葱姜蒜作为调味品,属于小宗商品,和小麦等农作物不一样,种植户更需要准确的信息作指导,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中国大蒜产业预警机制,并及时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向农户发布,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实现市场需求量与农产品供给量的动态平衡。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景浩认为,除了权威信息发布外,还要延长大蒜的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能够对大蒜产量过剩起到缓冲作用。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