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将重于上年和常年


时间:2013-07-22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玉米

    7月11日至13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下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22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测报技术人员和玉米产业体系专家,在总结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玉米病虫害发生基数、玉米耕作栽培方式及作物布局,结合未来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对2013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作出预测: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常年,虫害重于上年,病害轻于上年;7月下旬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危害盛期。

    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其中三代粘虫重发风险高;玉米螟、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棉铃虫、叶螨、蚜虫、双斑萤叶甲以及褐斑病、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纹枯病、茎腐病、灰斑病等在部分地区造成一定危害。预计全国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9.2亿亩次,虫害6.2亿亩次,病害3.0亿亩次。

    钻蛀性害虫一代玉米螟在黑龙江偏重发生,中西部可达大发生;二代玉米螟在辽宁、湖北、湖南和重庆偏重发生,吉林、内蒙古、山东、山西和陕西及新疆华北、黄淮和西南其他地区中等发生;三代玉米螟在黄淮海中等发生;棉铃虫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中等发生,呈上升趋势。

    食叶性害虫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大部偏重至大发生,黄淮、西南、西北地区中等发生。双斑萤叶甲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中等发生。

    刺吸性害虫蚜虫在宁夏偏重发生,东北、华北、黄淮、西南和西北其他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叶螨在宁夏偏重发生,其他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

    病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北部达偏重程度发生;小斑病在黄淮、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褐斑病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在黄淮地区可达偏重发生;灰斑病在西南大部偏重发生,东北地区中等发生。此外,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瘤黑粉病、茎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也将造成一定危害。

    草地螟

    2013年草地螟总体发生程度接近2012年,重于2010年和2011年,但仍属自1996年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偏轻发生的年份。初步统计,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1384万亩,一代幼虫全国共发生面积637万亩。预计全国草地螟二代幼虫总体为偏轻发生,农田及其周边发生面积为500万亩,主要发生区域为内蒙古东部和中西部,吉林和辽宁的西部,河北、山西、陕西和宁夏四省(区)的北部,新疆阿勒泰和和田地区,发生危害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同时,不排除国内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及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存在高密度虫源,遇适合气流大规模迁入,造成局部集中危害的可能。

    鉴于草地螟具突发危害特点,发生区域和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各地应继续密切监测,及时了解当地和周边地区虫情发生动态,特别是要注意灯下、田间蛾量系统调查和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剖查,以掌握分布区域、种群规模、发育进度和能否宿留情况,准确发布短期预报,指导农民做好防治。

    秋蝗

    东亚飞蝗秋蝗在黄河滩区、环渤海湾蝗区和华北湖库蝗区、海南中等发生,江苏、安徽、山西、广西和辽宁等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80万亩,需防治面积560万亩。蝗蝻出土盛期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龄高峰期多在8月中下旬。

    亚洲飞蝗在新疆阿勒泰、塔城、阿克苏、喀什等地区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30万亩,需防治面积10万亩;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西藏飞蝗在四川甘孜等地中等发生,西藏山南、林芝等河谷地带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0万亩。其中,四川石渠、西藏贡嘎和林芝等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土蝗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中等发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800万亩,需防治面积850万亩;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发生种类为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皱膝蝗、牧草蝗、曲背蝗、中华稻蝗等。

    中晚稻

    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对下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0.7亿亩次。

    水稻虫害以迁飞性、钻蛀性害虫为主,预计发生面积7.3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在江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单季稻区大发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和西南单季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近3.0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大发生,华南、江南、西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1亿亩次。二化螟在长江中游、西南中北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4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东南部、西南大部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00万亩次;大螟在江淮稻区呈发生面积扩大、程度加重态势;灰飞虱、稻苞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

    水稻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为主,预计发生面积3.4亿亩次。其中,稻瘟病在西南、东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稻区中等发生,局部老病区、感病品种上有大流行风险,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纹枯病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9亿亩;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等稻区有回升趋势,发生面积650万亩;稻曲病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江南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5000万亩;水稻白叶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赤枯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3000万亩。

    棉花

    棉花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呈中等程度发生,发生危害重于前期,仍以虫害为主,主要种类有棉铃虫、棉盲蝽、蚜虫、棉叶螨和烟粉虱;病害主要有黄萎病和铃病。预计棉花中后期病虫害发生2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1.7亿亩次、病害发生3000万亩。

    棉铃虫三代棉铃虫预计发生面积2500万亩,全国各棉区总体为偏轻发生,陕西和山东南部为中等发生。第二代成虫盛期(成虫盛期推后3天即为三代卵盛期),长江流域棉区、山西和陕西较常年偏早,黄河流域大部和新疆棉区偏晚。四代发生面积1800万亩,长江流域棉区中等发生,黄河流域和南疆棉区偏轻发生,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棉盲蝽预计三代发生2000万亩,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及新疆南部为中等发生;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四代发生1500万亩,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大部为中等发生;发生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棉蚜伏期棉蚜预计发生3000万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棉区总体为中等发生,江苏和新疆北疆地区可达偏重发生;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棉叶螨预计发生3000万亩,长江流域和新疆大部为中等发生,江西和江苏等地可达偏重发生,黄河流域棉区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烟粉虱预计发生1500万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大部中等发生,江苏和新疆等地偏重发生。发生盛期为8月份。

    红铃虫预计在长江流域棉区发生呈上升势头,发生面积约为500万亩。

    黄萎病预计发生1000万亩,河北和湖北连作棉区中等发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其他大部棉区和新疆棉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

    铃病在各大棉区有中等发生的风险,预计发生面积为1000万亩。发生盛期为8月中旬9月中旬。

    马铃薯晚疫病

    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监测,今年我国北方春播马铃薯晚疫病见病早、菌源量充足,马铃薯主栽品种抗性差,易感病期气象条件适宜,预计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北方大部将偏重至大流行,流行面积可达2000万亩。病害流行盛期,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甘肃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宁夏、陕西北部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目前,马铃薯生育期已进入现蕾至开花的易感病期。据国家与地方气象部门监测预报,华北和东北大部、西北东部7月上旬降水偏多1~2成,7~8月份降水也较常年偏多,天气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流行十分有利。

 

    玉米粘虫如何防

    玉米粘虫具有暴发危害特点,特别是三代粘虫潜在威胁大,防治难度高,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粘虫危害。

    成虫诱杀技术(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100个,5天更换一次,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卵。(2)糖醋法。取红糖350克、白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置于盆内,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3)性诱捕法。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4)杀虫灯法。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幼虫防治技术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2)化学农药: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1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达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封锁隔离技术在粘虫幼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挖深沟,对掉入沟内的粘虫集中处理,阻止其继续迁移;或撒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小麦、玉米田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离带。

    保护利用天敌技术释放赤眼蜂或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青蛙等天敌防治粘虫。

    粘虫集中危害区还要加强统防统治,采用航化作业、高杆喷雾机械等应急防治手段,把粘虫危害控制在局部范围,防止其迁移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如何防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快,病程短,危害重,要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其危害。

    推广抗病脱毒种薯在加强田间马铃薯品种抗病性监测基础上,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生产脱毒种薯,大力推广应用一级脱毒种薯进行商品薯生产,同时要做好种薯处理。种薯出窖时淘汰病烂薯,播种切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旱作区也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如复合微肥稀土旱地宝等)加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浸种,拌药和浸种种薯均需避光晾晒2小时以上方能播种。

    健身栽培重视推广高垄栽培,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科学轮作等健身栽培措施,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方,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降低薯块带菌率;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中心病株处理加强调查,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种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深度1米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甲霜灵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阻止病害扩展。

    药剂控病现蕾后加强定点监测和大田普查,现蕾至开花初期,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全络合态)、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重发区立即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精甲霜灵、霜霉威、烯酰吗啉·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常发和偶发区根据监测预报选用上述药剂防治1~3次或申嗪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喷药力求均匀,若喷药后6小时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应特别重视轮换用药。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