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经过调研论证,认识到只有规模化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才能实现稳产高产,才能稳定提高效益。确立了以农发资金为杠杆,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最终目标是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5年来,示范区已发展到44个,耕地面积15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多亿元,带动各种投入资金共计220多亿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做法篇
钱从哪里来?农发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
“我们在示范区建设中统筹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介绍说,首先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2008年以来,共集中21亿元的农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6万亩,依托省级以上农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实施113个农业科技项目,支持100家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扶持培育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期为示范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各种优势资源向示范区聚集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共同建设”的原则,开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金。目前,示范区已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而且创新了支农投入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除此之外,还吸引社会资金求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筑巢引凤、政策引导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目前,示范区已引进357家企业投资150多亿元,在突出粮食深加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谁来干?怎么干?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
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农村发展历史阶段,政府、农民、企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安徽省农发局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统筹推进机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安徽坚持的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同时,政府还鼓励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多万亩,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培育重点是家庭农场。为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示范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挥农业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如芜湖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了“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44个示范区已引进和培育357家企业、106个专业合作社,他们已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着力推进“四合”。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成就篇
农业发展方式变了!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示范区建设后,我们兴建了大批井、桥、涵、闸、站等水利设施,农田进行了平整,沟渠进行了疏浚,大大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如今,平均80亩农田就有一口机井,还建造了半固定式和移动式节水灌溉设备,全部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濉溪县财政局农发局局长宋加金如数家珍。
濉溪口子谷物良繁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陈峰说,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成后就面向社会招商,作为当地的一家良种国营农场,他们以资金入股,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了新型合作社,流转了万亩农田发展良种种植,实施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现代粮食集约经营。示范区还建设了107亩的服务中心大楼、一万平方米的晒场、396平方米的烘干车间,1200平方米的成品仓库、960平方米的联合收割机大棚等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示范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公司搬迁到示范区后,不仅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花园式的企业,年产值也迅速增加至1个亿,科技水平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地处安庆怀宁县平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的安徽皖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群英介绍,皖山食品公司专门从事野鸭养殖及加工产业。在繁殖环节上引进了自动化程度高的孵化机,养殖上引入了安徽省农科院指导的稻鸭共生模式,加工上则采取冰鲜野鸭的速食生产线。这些科技元素的运用使得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生产出来的野鸭价格是普通鸭价格的好几倍,就连衍生产品有机米也卖到了近10元1斤,产品效益大大提高,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周边5000户零散养殖户致富。
“科技成果研发及推广应用成为示范区的一大特色。”六安市木南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海舰介绍,示范区建设之初便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六安市农科院建立科技合作优先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如今示范区共引进企业、科研单位35家,正逐步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结合、典型示范与科技推广结合、精细化管理与优质工程建设结合、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这种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采取多元化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目的只有一个: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基层干群普遍反映,示范区建设不仅提高了抗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农业装备水平,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2010~2012年,安徽秋冬春三季连旱,但44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示范区,小麦亩均增产200斤,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亿多斤。六安木南示范区,依托科研院所实行水稻、马铃薯、白鹅(种)养殖轮作,一年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
农民就业方式变了!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变得精神奕奕。记者在示范区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致富”。
“过去一家一户小生产,春怕旱、秋怕涝,靠天吃饭;现在规模化经营,渠相连、水畅通,旱涝保收。”百善镇前营村的农民陈若星感叹说,自从示范区建设后,不仅修通了路、平整了田地、打了机井挖了沟,每亩土地流转费从以前的两三百元涨到现在的910元。同时,他也是口子谷物良繁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不仅把自家30亩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成为合作社的一名负责人,负责方圆700亩地的种植、田管、收割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年纯收入6万元左右。
从淮北到江南,随处可见农民的笑容。“自从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每年给我们600斤水稻,国家农补我们继续享受,像我这样年纪的就在园区内打工。”在六安市木厂镇北三十铺村村民司宏贵告诉记者,现在他负责示范区一家企业的养殖项目。除了每月2000元的底薪外,年底还能拿到3万元的年终奖。外加家中土地流转的租赁费,年薪能拿到6万多元。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除了当地农民以外,还有不少以前在城里打工的农民也回到家门口就业。魏梅就是其中一员。她以前在六安市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今年年初跳槽到木南示范区的金康酒店做经理。“这里工资高,环境好。”魏梅说,只要能挣钱,农村同样是择业之地。
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吴发佳介绍,示范区在规划前期,就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转产就业问题。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等途径,让农民在家门口转移就业成为可能。农民在园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项目建设,如绿化工、护林工、园艺工、瓦工等。据统计,2012年参与园区各类建设的当地农民约10万人次,实现工资性收入1200多万元。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实施科技推广项目113个,引导50多家教育和科研机构在示范区建基地、搞服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83个,先进适用技术508项,为农民收入倍增提供科技支撑。目前,示范区农民每年旱涝保收有4笔收入:一是土地流转费(有的年终还分红),二是国家种粮补贴,三是工资性收入,四是节本增效,亩均增收360多元。
农村管理方式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科学的机制和管理。公共财政投入多,管理部门多,这些由整合资金共建的公共设施如何管护,使用效益如何提高?示范区建设中,安徽各地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在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建立了诸多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机制,保障了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以当涂示范区为“麻雀”,让我们一同去剖析,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管理的?当涂示范区总面积12.8万亩,其中核心区2.2万亩。示范区管委会具体工作有四项:一是编制并组织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展土地征用、流转,安置示范区农民。二是负责示范区内各项农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开展招商引资,做好引进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设定示范区投资门槛为资金1亿元以上,土地种植面积500亩以上。对投资规模大、投资质量高、投资效益好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项一策”。对企业实行投资保证金制度,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四是制定示范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工作规定,指导、协调并监督有关部门设在示范区的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
同时,管委会对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开展,按照序时节点定期上报、定期督查、定期会办和定期考评,全程跟踪督办重点建设项目。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实行“三天办结制”,及时收集和回馈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建立入驻企业施工进程考核制度、施工单位工作推进考核制度等,建立并完善不良企业退出机制。
谈起考核,安徽长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松颇有感触:“示范区建设中,管委会建立不良企业退出机制,对倒逼企业加速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公司入驻示范区的前提是优先就近就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否则一切免谈。虽然压力很大,但调动了入园企业建设示范区的积极性,出现了争先恐后的竞争格局。谁要是被淘汰了,不光损失大,而且很丢人!”
在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还成立社区管委会,公开选聘社区书记、主任,社区设有为民全程代理服务窗口、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为新村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农民生活方式变了!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走进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民居均是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院内窗外石榴树环绕,小桥、凉亭、流水、人家相映成辉。沿村主干道两边的农家外墙上,别出心裁地绘制了“卧冰求鲤”等一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图文,环村公路宽敞干净,村中心的健身广场篮球架、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让人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
淮北市烈山区副区长任浩介绍,淮北市是安徽省主要的煤矿产区,黑色一度是这个资源型城市的主色调。而榴园村地处淮北市最东边的塔山脚下,全村依山而建,以前的榴园村苦于没有生财之道,村民一直富不起来。近年来,烈山区通过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搭建平台,整合各路涉农资金,大力培育石榴产业,为石榴种植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过去石榴烂在地里没人捡,现在家家把石榴当宝贝。”榴园村村主任禹言良介绍,榴园村种植石榴的历史很久远,现仍存明清古石榴园千余亩。近年来,区里大力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按照“龙头+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石榴种植面积达8万亩,石榴产业已成为榴园村的支柱产业。2012年,榴园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
石榴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还有村民的幸福生活。村民高立保说:“以前在大城市打工,开过公司,办过幼儿园,挣了一些钱。看到家乡建得这么漂亮,去年跟老婆一起返乡种石榴,把自家草房翻盖成了两层小楼,同时还开了家超市。由于经营范围广,收入还不错,比在外打工强。在外面打拼,心里没有归属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家生活成本低,居住环境好,幸福指数高。”
为了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当涂示范区在旧房拆迁上,制定合理的房屋补偿标准,让农户“以旧换新”普遍有盈余。拆迁补偿“就高不就低,给足给到位,额外给优惠”;在小区建设上,提供就近集中安置和镇区安置两种方案供农民自由选择;在户型设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并在安置区附近为每户农民预留菜地,丰富农民的“菜篮子”。
针对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状况,示范区管委会拿出数万元,配备了老年活动室、器材和娱乐用品,准时开放,让居民有去处并从中获得乐趣。投入几万元,购买腰鼓音响设备等,并请来老师教村民跳舞、打腰鼓等多项娱乐活动。同时,社区党支部还组建了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红色服务队帮解难题,橙色帮扶队帮贫助困,黄色治安队帮保稳定,绿色环保队帮建环境,白色卫生队帮护健康,各司其职,描绘出一幅特色鲜明的民生画卷。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