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将迎来积分时代。随着持证人在上海市居住年限、工作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的增加和学历、职称等的提升,其分值相应累积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达到标准积分120分的居住证持有者,所享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以积分换公共服务,并非其首创。2010年广东就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积分入户”制度,外地在粤务工者只要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入户。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至少有3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广东,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农民工。与广东实施的“积分入户”制度相比,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虽然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不过究其核心,都是通过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的累积,赋予其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说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一大创举。
作为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是制约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最大藩篱,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制度性障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户籍制度的坚冰也日益有所松动,因城市规模大中小存在不同程度的改革。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的户籍改革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太多的制度限制。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相对困难,主要是担心城市承载力有限,放开户籍之后会导致人员大量涌入,难以负荷。正是出于此种顾虑,使得像上海、北京这种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有些瞻前顾后,甚至表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
自3年前广州、深圳实施积分入户制度之后,而今,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上海,也通过居住证积分制度,向所有外来务工者打开了城市的大门,其破冰意义显然是值得肯定的。既兼顾了城市管理资源禀赋限制的现实境况,同时也打通了外来务工者落户城市的通道。虽然,并不是所有达到标准之上的外来务工者都可以毫无阻滞地跨越户籍的障碍,虽然在现阶段最终能够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只能是少数人,但作为户籍改革举步维艰困局下的小步尝试,它至少给予了众多非户籍人员尤其是普通务工者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平等竞争的机会、融入城市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只有先迈开这一小步,才有“积跬步而至千里”的可能。
当然,这个政策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其积分算法中,过于偏重学历、资本、职称等条件,而这些正是农民工群体的巨大劣势,无形之中,将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排除在积分入户资格之外。
应该说,作为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在实施初期必然需要设立一定的门槛,而农民工群体,因其本身的弱势性,很容易就成为被挡在门外的那一群人。这是意料之中的状况,但并非就意味着理所当然。无论是基于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考量,或是城镇化建设的方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都应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于此,在制度设计上,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含金量,积极融入城市现代生活,也应当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制度安排。比如,是否可以设计两套指标,将农民工和有高等学历的流动人员分成两条线,各给不同的名额,或者允许举家迁移和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优先落户。另外,在政策实施中,也应当注重做好配套服务,比如,既然将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作为了评分的指标,那么在相应的用工中就应该强调对农民工的再培训;既然把缴纳社会保险作为评分的选项,就应该在日常的监管中,强调用工的规范,强调劳动者权益的实现等等。
我们肯定“居住证积分制度”,是因为它撕开了户籍制度的一个口子,为未来更大范围、更纵深的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内容。它需要在实践中更好地完善和充实,而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之路亦需要更多好的探索以及努力致力于探索的精神。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