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农业部的有关文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下称《申报书》)是必备材料之一。尽管在文件中给出了申报模板,但由于以活态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为主要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毕竟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加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不久,一些地方在申报时往往理解不够深入而造成《申报书》编写不规范或者内容过于简单,甚至申报内容偏离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近几年工作经验,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进行逐条阐释,以供编写者参考。申报材料中需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其“编写指南”已经另文介绍,《承诺函》格式明确,这里不再赘述。
《申报书》的基本结构
《申报书》基本框架包括三部分内容:概要、正文(包括5个方面)和附件。
关于“概要”部分的编写
“概要”简要介绍项目情况,具体包括5部分:一是“农业文化遗产名称”,采用“(县及以上)地名+(重要地理单元名称)+农业系统”命名,避免使用地方名特产品直接命名;二是“范围”,以地理坐标方式准确给出遗产地的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行政区域;“主要特点价值”,简要介绍该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四是“申请者”,明确申报主体,一般为遗产所在地县级或以上人民政府;五是“责任者”,明确本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一般为农业管理部门)、主要合作单位(遗产所在地基层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环保等部门)与技术支持单位(对该遗产地及其保护与管理有较为系统研究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或社团组织)。
关于“正文”部分的编写
“正文”由5大部分构成。
一是“遗产地概况”,重点阐述该遗产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区域范围”中要给出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涉及的行政区域;“自然条件”中简要介绍该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土壤背景、生态环境条件,特别是对该遗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中简要介绍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特别关注农业生产状况与经济贡献,并简要分析人口组成、劳动力结构状况、民族成分。
二是“遗产特征”,这是《申报书》的核心内容,特别注意应当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阐述。具体包括9部分:“起源与演变历史”主要阐述该遗产的起源与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注意要以科学考证为基础;“农业特征”中,从农林牧渔等主要与关键性品种类型、种养殖制度等角度详细介绍遗产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中要详细介绍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相关生物多样性,注意生物名称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阐明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景观特征”主要介绍该系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结构特征;“技术体系”介绍该系统所涵盖与涉及的主要传统农耕、水土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知识体系”介绍该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确保系统稳定演进的传统知识与乡规民约,要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严禁杜撰;“文化特征”重点介绍该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如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等,并分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创造性”中要明确指出该系统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独特创造;“独特性”则是通过与国内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比较后得出的技术、知识、物种、产品、景观等方面的独特性。
三是“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为基础,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科学评估该遗产的多功能性与保护的重要性。包括5部分:“物质与产品生产”中阐述该系统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分析在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与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贡献;“生态系统服务”部分需要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分析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气象灾害规避、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文化传承”中重点分析该系统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和艺术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部分,需要从农业多功能性出发,并结合遗产地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分析该系统在促进地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稳定繁荣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的资源潜力、维持生态安全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战略意义”重点分析该系统及所涉及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四是“威胁、挑战与机遇”,重点从该系统内外部两方面分析长期维持及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背景下的问题与挑战。包括3部分:“主要问题”中重点从该系统所包涵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以及主要产品和服务、社会与经济等出发,分析在长期稳定维持、结构与功能变化、对生态、环境、气候等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挑战”中重点分析经济全球化、全球变化、外来生物入侵等的影响,以及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技术等对该系统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发展前景”中重点从国家与地区发展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该系统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五是“保护与发展措施”,从两部分展开:“已采取的措施”中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与价值挖掘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从制度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人才与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群众参与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能力建设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品牌认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利用工作;“拟采取的措施”中则从上述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关于“附件”部分的编写
“附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基础图件”分为三大类:一是区位图、地形图、系统结构图、功能分区图,二是特色物种、产品、农具与景观、文化以及保护与利用活动的图片或照片,三是综合反映该农业文化遗产的视频宣传片。其二,“证明材料”主要指与该遗产相关的以产品、技术、景观、文化等为核心所获得的荣誉、奖励、认证以及科学研究成果。
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需要全面理解“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着明确的定义,即“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显然,这一由农业部门主导的工作与传统的农业考古、农业历史和农业民俗等研究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文物、遗址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地方名特优产品。
二是需要全面关注评选标准。“基本标准”包括历史起源和历史长度在内的历史性,物质与产品、生态系统服务、知识与技术体系、景观与美学、精神与文化在内的系统性,自然适应、人文发展在内的持续性,以及变化因素、胁迫因素在内的濒危性;“辅助标准”包括参与情况、可进入性、可推广性在内的示范性,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在内的保障性。
三是要强调科学性防止杜撰。特别是要对历史与演变有科学考证,对功能与价值有科学评估。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