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铿锵足音中,赣鄱田野上的农民合作社,呈现从横向合作向纵向延伸、从功能单一化向多功能拓展、从农户间协作向社际间联合迈进的健康发展态势,一支推进专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生力军在赣鄱田野展风采。
据江西省工商部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省农民合作社达2.14万家,入社社员25.9万户,覆盖农户比例达22.75%;目前,全省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达1万多家,有735个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了858个直销店;全省农民合作社出资总额达364.8亿元,平均每个合作社出资额176.2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数的6.2%。
亮点一:以土地流转“扩量”,打造特色产业带、产业群
6月16日,记者冒着炎炎夏日走进湖口县富民生猪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大棚,只见棚内一片葱绿,西红柿、黄瓜、辣椒等长势喜人。合作社理事长蔡子祥说:“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激励政策,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合作社集中流转。今年,我社新‘流’进土地2600亩,新建蔬菜大棚300多个。今年,全社4300亩蔬菜每亩可实现产值1万元。”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说:“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水平,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年来,省财政在本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同时,每年争取国家财政扶持3000万元;2007年以来,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合作社改善设施、品牌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直销等金额达2.2亿元。
农民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各地、各有关部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引导市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建立流转服务站所、村组聘任流转服务员,加快土地流转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形成市、县、乡、村信息共享、网络互通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做好了土地流转“扩量”文章,全省农民合作社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优势产品,组织社员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催生了一大批柑橘、茶叶、辣椒、红芽芋等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特色区域经济发展。
亮点二:以标准化生产“提质”,扩大市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省农民合作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月20日,记者来到铅山县虞军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地,只见几十名社员正忙着剪茶、除草。理事长姜维平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采摘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茶园管理,种植的“武夷云毫”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山生态茶”,销往国内20多个省份,120多户社员户均年纯收入4万多元。
和虞军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样,我省已有3000多家合作社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全省1838家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1299家拥有注册商标;全省农民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的无公害产品占全省无公害产品的60%以上;全省有700多家合作社拥有自主商标,有的还获得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或知名品牌。
省农业厅以“十百千万”活动(即厅领导联系11个设区市、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干部帮千企、万名农技人员下基层)为抓手,对合作社实行“一对一”挂点帮扶,推进标准化生产。省农业厅农经处处长罗青平介绍,我省通过连续四年财政扶持,累计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基地、实行品牌化经营等。各地培育了2600多家示范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100%。
亮点三:以延伸产业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增效”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增效”,已成为我省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战略之举。
上高县紫宏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雪春介绍,为延伸养猪产业链条,他们合作社和社员投资4560万元,兴办了一家种猪场,年提供1万头种猪,合作社年均增收300万元,每户社员直接增加收入1.1万元。
为解决龙头企业缺乏优质、稳定原料基地的难题,各地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种养,变成企业稳定、优质的原料大基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合作社的双赢。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业组织化程度气势如虹。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600多家,产销一体化合作社达60%,产业链有效延伸,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合作成员收入水平高出当地同类产业农户30%以上。
各地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如虎添翼。景德镇市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使社员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中带来的收益,推动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同时,各地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经营,引导组建合作联社,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