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高起点上的完美跨越——写在河北夏粮生产“十


时间:2013-07-01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售粮的货车、机动三轮车一辆接着一辆,粮农、经纪人往来频繁,收购人员过磅、付款、归仓……这是记者在高阳县北尖粮食收购站看到的一幕。随着河北省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粮再获丰收,收购工作也随之拉开帷幕。

  “在已连续9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夏粮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赢得了主动。”河北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张凤荣脸上露出了喜悦。

  十连增,这是一个新的高度!

  十连增意味着什么?

  ——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好头,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河北推动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6月17日,藁城市铄丰合作社的1500亩育种田开始收割。大型收割机“突突突”地在田间来回穿梭,满载优质麦种的拖拉机一车接一车地开出地头,驶向仓库……面对如此场景,铄丰合作社理事长李会宾始终面带笑意。也难怪,经检测,育种田培养的麦种,容重达到了778克,高于国标二级容重770克标准。

  铄丰育种田是河北省各地小麦再获增产的一个缩影,然而河北小麦的丰收却来之不易。2012年,河北夏粮单产、总产均实现“九连增”。在此基础上,耕地、淡水等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继续扩大粮食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稳定增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背景和压力,河北这个环绕京津、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省份,粮食生产的意义重大。

  “河北是粮食主产区,也是主要粮食调出省之一,这些粮食多调往北京、天津等地区,今年河北小麦再获丰收,将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粮食是百姓生活之源,是物价稳定之基,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对稳定价格预期至关重要;粮食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将为河北省实施‘四大攻坚战’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表示。

  尽管困难重重,但粮食对河北乃至全国的特殊战略意义,使河北粮食连年增产的目标从未动摇。今年1月,河北“两会”明确提出,2013年将加快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力争粮食产量达到655亿斤。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河北省已经剑锋直指“十连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河北保持夏粮丰产丰收的好势头,无疑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好头,也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粮食增量从何而来?

  ——惠农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党的惠农政策给力,俺们粮食增收才有保障。”6月20日,赵县种粮大户李素敏的麦田已经收获,并种下了玉米,见到记者,他扳着手指头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约有150多元,再加上地是县里高产创建示范田,政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节约肥料成本100元,水肥一体化每亩又节约成本10多元。这样算下来,一亩地的政策补贴加上节支将近270元!”

  “今年,省里共下达种粮补贴资金68.2537亿元,中央财政安排河北省第一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9.1亿元,国家对河北省小麦按每亩5元的标准发放物化补贴1.81亿元,这些资金和物资都及时兑付到了种粮农民手中。”张凤荣告诉记者。

  从种粮到收粮再到储粮,惠农政策的阳光无处不在。6月24日,博野县南邑村村民杨建平正忙着把今年收割晾晒好的1000多公斤小麦装进新型储粮装具——“小粮仓”。

  “以前粮食收回来满屋堆,霉烂、虫蚀、老鼠糟蹋,让人心疼。政府推广的‘小粮仓’,既好看,又实用。”博野县粮食局局长李占才告诉记者,这种小粮仓价值430元,农户只需出资86元,其余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补贴,粮食实现了“零损耗”。

  小麦的收购价格是农民们最关心的。按照国家公布的《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标三等品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12元,比上年提高近一成。目前,河北省小麦平均收购价格为每斤1.15~1.2元,粮食价格的提高,不仅稳定了农民的种粮收益预期,也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河北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奖励。

  ——农业科技应用愈来愈广,促进了小麦单产的增加

  “用了新品种就是不一样啊,还是科学种田产量高!”在成安县柏东村麦田里,种粮大户安琴一边收麦子一边说,“过去靠经验种地,一年到头不挣啥钱,今年俺种的1370亩小麦平均亩产近1000斤,直接以每公斤2.23元价格卖给了石家庄的食品厂!”

  “科技对夏粮增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赵国岭介绍,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河北省确定了“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去年冬小麦播种时,向农民推介“石麦15”、“衡观35”等40多个粮食优良品种,小麦良种率达到98%以上;在适宜地区大范围推广了农机深松、小麦播后镇压、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半精量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苗全、苗均、苗壮”,河北小麦生产开了好头。但小麦返青后主产麦区气温持续偏低又带来了小麦生长发育迟缓的难题。“4月中下旬的降雪降温天气确实影响挺大,当时一些小麦旗叶都受冻了。”徐水县农业局局长唐继勇告诉记者,“以肥水管理为主的麦田管理攻坚战让我们渡过了难关!”

  据了解,降雪降温期间,河北省组织动员了1.1万名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麦田进行分类指导,组织农民群众浇麦3489.8万亩,追肥3548.3万亩,病虫害防治3910.9万亩次,小麦苗情得到有效转化升级,有效地减轻了不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威胁。

  后期管理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一定要把农药摇匀,喷药时要注意风向跟气温……”这是新乐市农村技术指导员在协神乡牛家庄农民李玉川的麦田里,手把手指导怎样在小麦灌浆期去除病虫害的一幕。在该市,“三夏”期间有8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技术保姆”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讲解“疑难杂症”,开出“科技处方”。

  “我们制发了《2013年小麦后期管理技术建议》,利用国家‘一喷三防’补贴资金,采取技物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使所有麦田喷防了一遍,部分麦田喷防了两遍以上,有效减轻了小麦后期灾害威胁。”赵国岭表示。

  ——高产创建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河北省夏粮的丰收,是全省下大力气抓高产创建的直接体现,而说到高产创建,就不能不提到邯郸市的“吨粮市”建设。

  2010年,素有“冀南粮仓”之称的邯郸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利用3年时间建设“吨粮市”,即从2010年到2012年,小麦、玉米两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两熟耕地亩产达到1吨,总产达到500万吨。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2012年“吨粮市”建设实现完美收官,全市小麦、玉米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001.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由2009年的382.8公斤提高到455.2公斤,由全省第六位跃居第一位,玉米单产由439.7公斤提高到546公斤,由全省第四位均跃居第一位。全市建成12个“吨粮县”、150个“吨粮乡”、3800个“吨粮村”、900万亩“吨粮田”、380万亩“超吨粮田”。

  邯郸县农技员王子文告诉记者,高产创建集成推广了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形成了全过程、标准化的技术模式,使作物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以点带面、平衡增产,效果最好,为夏粮“十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邯郸市“吨粮市”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全省开始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并以高产创建活动为基础推进吨粮市县创建行动。“我们将力争建成3个‘吨粮市’、40个‘吨粮县’。同时,高标准打造620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3200块示范田,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推进试点工作,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大面积增产。”赵国岭表示。

  再夺丰收有何启示?

  ——政府推动是重要保障,全面服务是关键举措,体制创新是长久之策

  河北省夏粮高起点上的“十连增”来之不易,如果以最简略的话整体概括就是6个字——“天帮忙、人努力”。这其中“天帮忙”是可遇不可求,早春的持续低温还曾一度影响小麦生长。“人努力”则真正体现了河北省各级政府、农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对夏粮生产的掌控和工作的卓有成效,而这正是再夺丰收的关键环节。

  政府推动是重要保障。在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各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而追根溯源,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河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成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共同的执政方略。无论是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制定,还是万名科技干部下乡支农的服务行动,这些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行政推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全力推动粮食生产。

  今年4月份,省委书记周本顺在邯郸调研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长张庆伟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多次赴田间视察,要求各地各部门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6月初,副省长沈小平在防汛抗旱暨“三夏”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全面部署夏粮生产工作。省农业部门抓住关键农时,分类指导、因苗施策,一招不让、环环紧扣,狠抓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全力以赴推进夏粮生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让各级政府思想高度统一,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抓粮食生产,这造就了夏粮“十连增”的重要保障。

  全面服务是关键举措。记者在采访中有一个深刻感受,即周到细致服务贯穿于冬小麦收、种、管、购各个环节。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已经连续4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从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到各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从各项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到指导农资企业搞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从调度百万农机备战“三夏”,到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无论是政策服务、科技服务还是生产服务,其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实现粮食的丰产丰收。

  在“十连增”完美收官的今天,回顾河北省夏粮生产的前后,记者不禁为奋战在夏粮生产一线人员的辛勤劳动所感动和折服。也正是因为采取了这个关键举措,今年夏粮首战告捷才有了保障,而这个举措也必将对全省粮食持续增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制创新是长久之策。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在外打工的现实情况一样,河北省也面临着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为此,河北省把大力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政策上支持,项目上倾斜,管理上引导,初步走出一条各类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的路子。特别是近两年,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作为突破口,有力带动了多元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高了粮食生产管理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不少种粮大户,他们都尝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甜头儿,如成安县种粮大户安琴就表示,明年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安琴的理想是河北省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蓝图的缩影。

  其实,无论政策多优惠,科技多先进,如果没有种粮主体,便会成为无本之木。以现实情况看,让已经出外打工的劳动力回归土地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才是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产能、实现长期稳产高产的长久之策。

  高起点,新台阶,新征程。在重中之重的夏粮生产上,河北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交出了“十连增”的漂亮答卷。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