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吉林省东部山区有“采山”的习俗,百闻不如一见:日前去桦甸采访,偶遇“采摘人”,聊过几句便跟随上山。嚯,好大一支队伍啊!人们或三五结伴,或十几人结队,“踏遍青山满载归”。此行不仅让记者领略了“采山”的壮观,还感受到了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条……
采得百宝下山来
桦甸,“八山一水一分田”,漫山遍野皆是宝。入春到孟夏,鲜嫩的小根蒜、荠菜、婆婆丁、柳蒿芽、薇菜、刺嫩芽、刺五加、蕨菜、广东菜、猫爪子、龙须菜、猴腿儿、山芹菜等,足足有50多种!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渴求,山野菜渐渐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消费催动着生产,这是“采山大军”生成的内在动因。
在桦甸,每天至少有300支规模不同的队伍,向大山“开进”。多年的经验让他们“收获颇丰”。桦郊乡五道沟社农民蒋成一家,有3个人“从事”专业,父子每天骑摩托,到四五十公里外的林区,采集刺嫩芽、刺五加、蕨菜、猫爪子、山芹菜等,女主人在家附近的山上采集柳蒿芽、婆婆丁等,然后起早赶市内的早市,一天能赚500元左右,高峰期可赚上千元,一家人春夏采山至少收入2万元。秋季里,这一家人拾蘑菇、橡子、核桃,采集山葡萄、元枣子、山里红等,也有逾万元收入。
“采山啊,分专业采山、半专业采山和休闲采山。”同行的伙伴告诉记者。专业采山是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雪刚化就上山,一直持续到芒种前后,大约2个月时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半专业采山主要是农民,他们要种完地,也正是二茬、三茬菜生长的高峰期,全市156个村800多个自然屯,每个屯子都有十多人采集山菜,高峰期每天上山的农民超万人,每天可采集山菜20万公斤,持续时间只有半个多月;休闲采山主要是一些公职人员,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以踏青欣赏为目的,采集的野菜为自家品尝或储藏,不形成商品量。到了采山高峰期,丛林间、沟壑里、山坡上、水渠边随处可见采山人,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全神贯注。在每座山上,不管走过几拨人,他们都会有些“斩获”。
市场繁荣有其功
山野菜下山,市场立马活跃起来。桦甸有一个批发早市,两个零售早市。批发早市天刚蒙蒙亮就开市,主要批发各种蔬菜、水果、食品。野菜下山后,早市就多一块野菜批发阵地,大约有六七十家,批发量从百十来斤到逾千斤不等。前来购买山菜的商贩络绎不绝,也有成批抓货的,运往吉林、长春等地销售。
在南环早市和城西早市,出售山野菜的零售商有上百家,价格每天都有变化。比如刺嫩芽,刚上市价格每市斤30元左右,逐渐回落到15元,后来又涨到20元。价格偏差不大的是蕨菜,刚上市每市斤12元,到了旺季也要8元,其它野菜价格波动就大些。比如山芹菜,刚上市15元一斤,旺季只有两三元一斤。而薇菜不直接上市,要通过加工后,作为出口产品。
在农村,有走村串户的经纪人,还有许多小卖店也收购山野菜,有中转的,也有进行粗加工的。仅金沙镇就有40多家小卖店经营山野菜。
购买山野菜的消费者大多是城市居民,也有饭店的采购人员。在桦甸的饭店,都能吃到山野菜。据估算,桦甸每天早市山野菜的销售量在1万公斤左右。正是这个活跃的市场给采山大军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不投资、变现快,效益好,刺激着采山的市民和村民。二道甸子镇暖木村、帽山村,夹皮沟镇云峰村、金沟村,公吉乡联合村、王家店村,许多村民春夏采集山菜,是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收入2000元以上的家庭占相当比例。
催生特色加工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集业是桦甸的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产业。春夏之交主要采集山野菜,秋季主要采集山野果、食用菌和中草药材。桦甸市园艺特产推广中心的资料显示,桦甸市每年采集山野菜1万吨,采集山野果6000吨,全年采集业产值1亿元。
春夏之交的山菜采集,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增添了健康食品,还催生了特色食品加工业。桦甸吉元土特产有限公司,到5月末已经收购各种山野菜120多吨,精加工后,供应国内市场。目前桦甸有山野菜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经营门市200多家。永吉街道菜农把山野菜引进温室培植,反季销售,效益可观,目前有棚植野菜24.5亩。
山菜采摘,乐趣无穷:对专业采山人员来说,不用投资,便可以俯首撷取财富,而且是“循环经济”,今年采了明年还长,取之不尽;对休闲采山者而言,口中富氧空气,脚下绿草茵茵,眼前山花烂漫,耳畔百鸟呢喃,收获的不仅仅是山珍,还有健康的体魄和舒坦的心情!
“站在高山唱山歌,这山唱来那山和;
太阳不落歌不落啊,打扮百姓好生活……”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