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种?
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链接,实现涉农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建立健全“从土地到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盐城市东台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矗立着一面面绿色的“蔬菜墙”。一排排翠绿的蔬菜茂盛成长,与众不同的是,这些蔬菜没有生长在土壤里,而是植根于一排排白色管道。管道层层摞起来,蔬菜便住上了“楼房”,单位面积耕地产量得以数倍增长。
原来,这就是无土栽培中的管道栽培,管道中流淌的营养液,不但可以满足植物成长所需,还能有效控制温度、水分、养分等,节省肥水和人工费用。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让人很难区分这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
世世代代以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等矛盾日益加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高科技、高效益的路子。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十八大明确要求,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充分说明,在新起点上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要求。”万钢说,“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职业化和农村的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链接,实现涉农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建立健全‘从土地到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可以给农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苏州市常熟董浜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徐市办事处主任王志丰向调研组一行展示了“手机种田”的新鲜事儿。只见他在网上登录“江苏鸿信智能农业管理平台”,选定“董浜镇东盾村良种基地”,大棚里的实时监控便出现在屏幕上,一垄垄庄稼清晰可见。不仅如此,地里的光照、土壤、温度、湿度指数即时显示在屏幕上。“湿度有点大,这块地该排风了。”轻点屏幕上的“排风机”按钮,大棚里的排风机立即转动起来。
“这个系统的客户端还可以装在手机上,农民在家里也不耽误地里种菜!”王志丰说,“我们还推广节水灌溉,就像田里装了自来水,轻轻松松浇地,省水省力,庄稼很‘舒坦’,人也很自在。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产业升级!”
现代农业,意味着种田已不是简单的耕耘、播种、收获。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更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上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现代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上的农产品安全供给、不同领域科技集成运用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和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和信息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保障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说:“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传统农业加入现代的元素,将现代理念、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与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力突破制约因素。要加大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如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改良。”
谁来种?
培养职业农民,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一代进入农业
“细看垄上尽白头,种田难有年轻人”。如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离”农村。以江苏为例,全省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高达58.6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5%,小学文化程度及未上学的占56%。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劳动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一批职业化与兼业化并存的现代农业劳动大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被写入今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
万钢说:“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正规院校和社会力量建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努力培养具备专业化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新型农民。”
在扬州,农民渐渐变成一种职业,也能像技术工人一样“持证上岗”。扬州市以种养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负责人及大学生村官为培训对象,定期培训与长期挂钩服务相结合,截至目前,已有3.4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取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我们还大力培养植物保护、农机服务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近3.5万名从业人员成了农业职业工人。”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介绍。
没有文化,不懂科技,哪会种田?站在扬州市仪征新集镇方桥村地头,只要往指定号码发一条短信,很快,脚下土地的施肥方案就会发送到手机上:“每亩基肥:配方肥45公斤、尿素6公斤……”施肥方案中,不但包括该田块需要施什么肥、什么配方、什么时候施,还包括施多少、怎样施。
“这些施肥方案不仅针对性强、科学合理、节本增效,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肥料浪费,保护了环境。”扬州市土壤肥料站工作人员介绍。
“现在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务农,农业后继乏人,‘80后’、‘90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特别缺乏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南通市农委主任朱瑞琴不无忧虑。
“怎样培养职业农民,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一代进入农业?这就需要探索制度建设。”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王乐君指出,现在的关键是形成一套比较可行的制度,通过鼓励性政策,让院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留在农村。
咋种好?
“200亩的东西卖不掉,2000亩的东西就不够卖了。”将农民组织起来,合理配置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站在常熟市田娘农场的地头,四周绿油油的,庄稼连成片,整齐划一、长势喜人,这是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果。可在原来,家家户户只顾自己的地头,每户三五亩,种与不种、种好种坏区别不大,土地产出率低不说,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在,田娘农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从附近古里镇坞坵村562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50亩,由田娘农场直接经营,同时吸收周边区域的37户家庭农场进行产业化合作经营。流出土地的农户,每年每亩可得8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绝大多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进入企业,获得了比种田更高的收入。
“公司+家庭农场”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苏南地区人多地少、农户多规模小的问题。如今,坞坵万亩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初步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成框、树成行”的标准化农田,建成国家级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
“200亩的东西卖不掉,2000亩的东西就不够卖了。”农民脸上乐开了花,因为小规模经营要提篮挑担地卖,而适度规模经营再加上品牌化销售,收购车开到田间地头,不但不愁卖,还能卖高价!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仍在于土地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建议农村承包土地实现‘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包括生产经营权和支配权是农民的,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
蒋作君说:“农业现代化一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等;二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如促进土地流转、实行股份合作制等。”
目前,苏州88%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建议从国家层面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把东一块、西一块的细碎化土地相对集中,并通过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民劳务公司等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合理配置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说。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现代农业是有条件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因地制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军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做的一定交给市场去做,政府不能取代市场”。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