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去麦田现场考察

土地托管后合片的麦田

东阿县供销社主任王兴森接受记者采访
山东法治网讯;(袁秉达.张好刚) 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可进行流转的放开,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托管)。东阿县供销社博采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条既为农民服务、助农民创收,又能重新找回供销社在农村生产经营服务龙头地位的复兴之路。
东阿县供销合作社建立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同龄,建社60年来始终秉承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社宗旨,担当着东阿县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主要负责东阿县农副产品收购、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饮食服务、副食加工与酿造、发展棉花生产、组织棉花收购加工和调运、开展多种经营业务等。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计划经济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十多年间全国供销系统的日子都不好过,东阿县也不例外。从原先都争着抢着要来的单位,到没有人肯来、原先的人也养不住的单位,可以说供销系统跌倒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东阿县供销社主动出击转变自身定位,抓住各种新机遇,结合新政策,配合各级政府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得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资金支持、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托管),重新开启农资产品、日用百货及生活用品的门店网点的建设和统一货物配送。让农民得到货真价实、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让供销社重新找回了在农村的价值和地位。”东阿县供销社副主任贝子键向记者介绍说。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一直是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长足发展,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再也不愿过所谓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而是以增收为目的,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一年收入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都有,经济收入大大提高。这时,对于传统种植要付出巨大艰辛,收入却只有几百元的土地逐渐疏远,有的甚至撂荒。中央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等一系列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政策之后,又推出了土地可以流转托管的这一有力措施。
东阿县供销社主任王兴森说:“东阿县供销社就是抓住土地流转机遇,多方学习调研、结合本地实际,从2010年的夏管夏收夏种开始,服务项目从最初的单项虫草害防治、玉米单粒播种到现在的作物种植、收获、销售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各基层供销社成为该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历时两年,完成了最初从接触认识、探索尝试到认真实践的思想转变,可以说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实现了基层供销社的全面启动、满盘复活,重新燃起了全社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县供销社组织统筹县社下属的利群农资公司和十三个乡镇基层社努力探索,从单一的土地流转发展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型、土地全托型和土地半托型三种服务模式,结合各乡镇农村的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为农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在三种服务模式中,以东阿县利群农资公司为代表的土地流转型服务模式,农民不参与农作物各个生长环节的管理以及销售。例如 2012年秋种期间,利群农资公司以每亩800斤小麦或以当时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的方式整体连片流转该县大桥镇赵庄村土地600亩。为打消农民的疑虑,公司采取“先付费,后流转”的方法,流转费用早在播种前就已发放到农户的手中。
土地全托型:供销社提供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包括: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播种、灌溉、喷药、收获以及粮食收购。农户只是参与日常看护和粮食的晾晒,粮食回收价格比同期市场价格高一毛钱。该种服务模式在东阿县关山、高集、杨柳、姚寨、牛店、刘集和铜城七个乡镇供销社合作面积9648亩,让农民参与管理保管,增加农民责任感。减少了各期看护和收获期晾晒的损失,农民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土地半托型:即合作社对农民的种植农作物提供了供种、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喷药和除草收割等多种服务选择,农民哪个环节需要服务,供销合作社就在哪个环节上提供服务。在供种、供肥、供农药的同时收取一定的劳务费用。开展环节服务的基层社分别是单庄、黄屯、大李、大桥、陈集和姜楼供销社。各基层分社根据当地实际农民需求实施了不同环节的服务。比如单庄供销社只种肥同播业务一种,2012年就达到了8200亩的面积。
东阿县供销社副主任贝子健说:“目前,东阿县供销社农产品服务经营面积2.6万亩,分散到全县40多个村庄,其中,5个社与华农德州公司、法国了罗盖特公司签订了6000亩的收购合同,每亩每年为农民节投增收500多元。由于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积极性很高,县社考虑今年将力争在原基础上扩大2万亩,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谈到当时的发展经历,东阿县供销社王兴森主任告诉记者:“一开始很不顺利,不要说农民怀疑不认可,就是供销社职工也有好多抵触情绪,现在人都往城里跑这不是让我们回去当农民吗?当时我就说,我们不是去当农民而是去带领农民致富,给农民服务、为农民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