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津市推动农业科技化发展展开了全新探索,津南区示范培育“能源草”,常见的小草有望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能源”。
在天津市最大的“能源草”培育种植基地——津南区双桥河镇闫家圈村的东片示范田,小草作为培养基,助力食用菌菌棒长出了今年的头一茬菇,比传统基质培育出的蘑菇厚出了一倍,这让基地的负责人李俊华开心得不得了。
“这是咱们平常吃的蘑菇,这个厚啊,摸一摸,比咱们外面买的那个要厚。现在有那边有八百棒,那边有六百多,一千多棒吧。”
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质的“能源草”是由天津市农学院和津南区嘉禾晟源蔬菜园“牵手”合作的研发项目,被国家列为二零一二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以“能源”命名的这个草种是一种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统称,包括荻草、巨菌草等很多种类。为什么说它具有能源?天津农学院副教授杨士春告诉我们,富含碳氢化合物让这种植物成为了这项研究的一大重点:“它的特点,一般就是耐旱、耐盐碱、耐涝,韧性特别强,对土地要求并不高,能源功能主要在两块,发电、做酒精,再有一个是生物质炭化。”
将能源草挤压成块作为烧烤的材料是生物质炭化的一个简单应用途径,除此之外,能源草还可以像石油一样助燃,代替煤炭发电,进行热能转换。
实验基地负责人李俊华对记者说,目前,天津市的“能源草”示范种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改善土质和应用于食用菌产业是首要完成的试验任务,“因为咱们天津周边的土地都是盐碱土地,退海之地,种菜,头一茬都种不活,因为土质不行,经过两茬种草,土壤有了很大的改善,疏松度还有平整度。这是我们做实验的,棉籽壳一吨两千多块钱一斤,这个(能源草)现在八百块钱就下来了,而且这个能源草不受土地的限制,它可以不跟粮食争土地,盐碱地、贫瘠的土地都可以种,用它做的食用菌成本降低了一千多块钱,效益很可观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很大。”
记者在基地的一片半亩试验田上看到,新引进的荻草能源草籽种已经长出了嫩芽,技术人员说,经过一年,这些能源草就可以长成三四米高的丛生草本了。
包括荻草在内,基地共种植了五大种类、三十多亩地的能源草,还将建设生物质炭化实验室,在把能源草应用于食用菌培基的同时,探索生物质助燃的利用,让小草在农业科技化发展上真正成为环保新“能源”。
来源:天津区县联盟广播津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