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淑芝在给大榛峪民俗户培训。
“以前我一直认为,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大都与己无关,没想到,参加了镇社保所举办的民俗旅游实用技术培训后,还真用上了……”。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民俗户李风琴在参加了日前镇里举办的民俗旅游技能培训后有感而发。
近年来,渤海镇把农民创业培训与民俗旅游有机衔接,自2003年开始,启动了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工程,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北京00001民俗户单叔芝等区内外民俗专家讲礼仪,送良方,支高招,经过专家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不仅使600多农民实现了由一产向三产的转移,而且使更多的民俗户提高了接待水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参加创业培训之前,不少民俗户实行的是粗放型管理,住宿条件,饭菜质量,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就连床单被罩配备也是五花八门,更别提户主与游客的互动沟通了。培训中,老师们把为什么要注重接待礼仪、抓好特色宣传?为什么要保持室内外清洁、提高饭菜质量?讲的条条是道,使大家从中意识到:民俗接待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接待礼仪。饭菜质量、诚实守信等方面必须全面考虑。

民俗村民俗户指向牌。
过去,在豆腐的制作上,一般民俗户多以溜豆腐。炖豆腐和小葱拌豆腐为主。培训后,大家学会了豆腐炖小鱼,炸豆腐丸子,香椿拌豆腐等多种豆腐菜肴。此外,还学会了干煸豆角、烧茄子、虎皮尖椒、小鸡炖蘑菇等菜肴的制作方法。在卧室的布置整理上,学会了使用简洁明快的格调。将原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床单被罩统一调整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清洁、美观大方的感觉。在民俗礼仪方面,改变了当初“你点啥,我做啥”的应酬式接待模式,侧重了户主与游客互动的环节,不少民俗户学会了主动介绍自家的特色菜。庄户村民俗户李永和通过培训,不仅规范了客房管理,做到了床单被罩整齐划一,而且还坚持了客人住一次,更换一次的办法。为了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他除了设立客人意见薄之外,一有时间就走到客人的餐桌前,询问客人吃得顺不顺口,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来二去。他和很多客人成了朋友,不少客人也由此成为他家的回头客。老李告诉笔者:他家的回头客至少占总客源的三成以上。
田仙峪村村民孙自茂住在与主村相距1公里外的一条山沟里,前几年,他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养起了源头虹鳟鱼,开办了民俗户。自己本想凭借“好酒不怕巷子深,好鱼不怕没人吃”的理念来经营,可效果却不佳。一次,他参加了镇社保所举办的民俗旅游营销战略培训后,茅塞顿开。他感受颇深的说:原来搞民俗接待除了具有优质的服务,美味的菜肴之外,还要不断推介自己。后来,他印制了名片,请人在村口制作了广告牌,又把自家的民俗特色挂在了网上。由此一来,大见成效,年接待人次逐渐上长。由当初的不足千人,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人。通过众多游客的口口相传,如今他家的源头虹鳟鱼、烙肉饼、珍珠汤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招牌,吸引了不少城里人。

六渡河民俗村。资料图片
与民俗户孙自茂比起来,田仙峪村邵玉英家开办的民俗户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因田仙峪村地处箭扣长城脚下,常有外国游客光顾于此。但要挣外国人的钱,不懂外语,不会做西餐,简直是一件难事。镇社保所帮民俗户之所需,去年专门在长城脚下的国际文化村开办了西餐和英语培训。解决了民俗户的燃眉之急。邵玉英说;通过培训,自己已经可以和老外进行简单的接待交流了。家里来了外国游客,再也不会急的团团转了。去年夏季的一天,她家来了30位外国客人,由于服务到位,饭菜可口,大家一下子吹了100多瓶啤酒不说,还喝了5瓶子红酒,让邵玉英着时火了一把。
民俗技能培训,点亮了民俗户心中一盏灯,促进了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渤海镇不仅是全国旅游景观名镇,而且也是京郊最具魅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