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西南、黔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格子花、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2013年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将于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三)在蔗香乡蔗香村举行之际,中国著名的网评家黄晨灏先生在他的《探究布依族“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一文中,为我们布依族文化研究指出了一条相当光明的前途: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布依族传统纺织产品,带动这一布依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宏伟目标,令人兴奋,真有点像“陨石撞地球”一样让人猛然产生全新的想法——这种模式如果运作好,那成功是必然的,我完全相信。
但我有一种联想:民族文化是一种符号,对这种符号的解读是一种高耗能的行为。其精神价值与其他比较重要的价值也是一种符号,它可能会让某些人眩晕而忘记了“东南西北”!其实在不同的地区,要辨别“东南西北”是有不同方法的,不同的花草树木和经验均有不同的作用。关键是看你要去哪里和为什么去那里?目的决定一切,参照物也自然变得相当重要。有时一点“牛屎”与“马粪”都是救命的重要信物。这些东西对你“找水”或“找矿”都同等重要。其实“牛屎”就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可以说是特殊形态的民族文化。水源与矿藏与它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在某些人通向富裕之路上却是又爱又恨、又恨又爱的、极容易让人遗忘的东西。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最微小的物证。
我们很多很多人都想忘记它,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经验至今只有对真正的野外探险家依然有点作用,身处闹市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它的价值的。但当我们通过一堆堆“牛屎”与“马粪”而找到一片绿洲进而找到一片牛奶与马奶产业的天堂时,我们就会发现研究那些微不足道的民族文化其实并非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是一剂良药,也是一种捷径。但是,作为公司董事长,农户也如此,他们不仅要随时关心、关注牛奶的质量,更要关心和关注草质、牛体与牛屎的各种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系统工程。如有偏废,那就会让整个事业变成空中楼阁。
来源:儒家经济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