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郊最大的生态园——璞然生态园。
世界上的绿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建筑能融入周遭的环境、节约并高效利用能源。而于付财和于富清兄弟的生态住宅则从另一个思路体现了绿色特性,他们将传统住房变成了一场低碳生活秀,将其碳足迹降到几乎为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于氏兄弟打破常规、眼界高远的战略选择。
低调创富:第一桶金是如何掘得的?
于付财,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市黄土庄镇掘山头村,兄妹四人,于富清排行老三。
1979年,于付财高中毕业后,通过关系找到一份工作——给公社领导开车,每月工资30元。在当时,他的收入是中上等。1983年,于付财辞掉开小车的工作,一天大车没开过的他,开起了大货车,给人送煤、送石灰,虽然辛苦,但他很乐意,因工资增加到60元。
1985年,人民公社政社分开,集体车辆可以承包给个人经营,于付财那辆大货车一年承包费是6000元。费用虽然不菲,但头脑活泛的于付财决定要干。在家人鼎力支持下,于付财顺利承包下那辆货车。他也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汽车的人。
1986年,于付财花了1.2万元买断了货车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拉煤和建材。于付财回忆说,拉煤去北京房山,每天夜里2点钟起来,装好车就出发,当日晚上8点多回来,高峰时一个月拉了27趟,基本上一天一趟。辛苦是辛苦,但一趟能赚几百元,据说当时政府工作人员每月工资还不到200元。靠着这股拼劲,1987年,于付财成了三河第一个万元户,一年纯赚4万元。
掘到第一桶金后,于付财做的第一件事:盖楼房。于付财自称,他盖的楼房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在三河都是第一家。当时领导把他当成示范户,经常带人到他家参观,于付财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典型。从承包中尝到甜头的于付财,1988年初,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和弟弟于富清承包了村白灰厂。通过招投标,于付财中标后,一次付给村里4.3万元承包费。
于氏兄弟接管白灰厂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扭亏为盈,头一年赚了七八万元。自从他们经营后,从没亏过钱,每年利润都在增加。因产品供不应求,1992年,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建了一个石料厂,年利润100多万元。当年买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壮大了运输力量。1995年,于氏兄弟经营的石料建材产业实现了产销运一条龙服务,之后利润每年递增。这种运营模式一直持续到2007年,于氏兄弟矿山企业总资产已超过8000万元。

于付财(右)与于富清近照。
华丽转身:生态住宅是怎样诞生的?
所有资源型企业最终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要么抓住时机进行主动转型,要么被动转型。于氏兄弟没有迟疑,走上了主动转型之路:建设生态住宅。
为何主动转型?于氏兄弟说:“作为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干这么多年的矿山开采,体会最深的是:资源浪费了,植被破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在想,若不开山能做什么?面对难题,我们早有谋虑。”
事情得从2007年说起。一次偶然机会,于氏兄弟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格物创道科技发明公司发明家孔维铭,当时他的团队有一个生态环保房屋建设项目。正寻求合作,其间也找了不少人,但因风险太大,无果而终。于氏兄弟接触这个项目后,很感兴趣。经过多次研究分析,于氏兄弟认为项目虽然风险大,但还是可行的,他们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氏兄弟建造的国内首栋生态住宅。
坦率地说,于氏兄弟这个转变还是很大的,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核心是节能减排。于氏兄弟的360度的大转弯,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惊叹和期待。
生态住宅建设可谓一波三折。首先是顶住亲朋质疑的压力。于氏兄弟很多朋友都规劝他们说这个项目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概念炒作问题。朋友说,不用一砖一瓦,不用一粒沙石,不用一两水泥,不用一寸钢筋,就能把房子建起来,就是吹牛。但于氏兄弟不以为然,顶住质疑继续试验着。其次是建设成本增加。于氏兄弟这栋房子总建筑面积是376平方米,最初资金预算是120万元,但投入120万元时,房子模样还没有。按照协议,于氏兄弟完全有理由终止合作,但他们没有,反复试验直至建成共投入380万元。于付财说:“投入这么大,做这个尝试,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农村住宅产业革命提供现实参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15日,于氏兄弟建造的国内首栋生态住宅正式竣工。该套住宅由北京璞然明德生态科技公司设计并承建(于付财任公司董事长13582786755 13910829586),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了格物创道发明机构组织研究发明的22项成果,真正实现了住宅、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被联合国发展组织授予“蓝天奖”。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住宅系统,在小城镇建设、旅游度假区等领域中将有巨大的市场。”于付财说,目前,针对生态住宅系统的签约额已达5亿多元。
有研究报告称,于氏兄弟这套生态住宅环保指数达到国际标准、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那么该生态住宅与传统建筑有哪些不同?
首先它是模块化建筑。就拿住宅地基来说,采用了独特的轻型复合材料地锚结构取代传统住宅修筑的砖石地基,在房屋需要拆除或迁移时,可将房屋的锁固螺丝拆卸开,将设置在地下的地锚拔出后,即可将房基恢复到复垦地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以往住宅(尤其是农村住宅)建设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
此外,该建筑墙体是用秸秆制作而成,其各部件之间全部采用栓接、卡接,主体房屋需要拆迁或拆除时,97%的部件可重复利用,或作为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所占用的土地可在三日内恢复成可耕作的土地。而且,该住宅另一大特色在于住宅主体支撑结构的仿生晶格状设计,可使得该住宅能抗击8.7级地震。
其次是该住宅的低能耗和环保性。整套房子通过自动跟踪太阳能系统、风能发电系统以及温差能系统的协同利用,实现了电能、热能、燃气的自给自足。通过对示范住宅庭院绿化修剪物的利用,最终可实现碳排放加权总计的零值,实现了垃圾与生活废水的零排放。在这栋住宅的地下一层,设有水收集、处理系统,可以将雨水、日常生活废水通过处理后用来浇灌植物、冲马桶等。
大致了解了生态住宅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后,人们关心的便是怎样拥有这样一座建筑?如果已经有了房子是否要推到重盖呢?该建筑的可操作性非常高,既可以根据需求造新房,又可以实现旧房改造,且造价不高,适合中低收入人群,尤其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一位参观者感慨道:“农民如果住上这样的生态房,可以大幅降低了日后的生活费用,这是一件造福亿万农民的大事好事!”
目前,于氏兄弟建造的生态住宅已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设计,技术成熟,建材初步实现工厂化标准生产,有效提高了生态住宅建筑的安全、节能、环保、生态以及健康指数。同时,生态住宅还大幅度降低建筑成本,与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的造价相当,但其性价比远高于传统建筑。不过,生态住宅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资金短缺、观念更新等困难,亟须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璞然生态园内的葫芦长廊。
转型升华:绿色生态梦是如何实现的?
建设生态住宅,于氏兄弟说这是他们的绿色生态梦,但远不止这些。为了让矿山企业彻底转型,于氏兄弟作出一个重要抉择:打造璞然生态园。
于氏兄弟的璞然生态园是由河北省三河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农业生态园区,前身就是矿山企业。在矿山整顿期间,三河市委市政府、黄土庄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在园区整体规划布局上,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园区建设,以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一条路子。
目前,璞然生态园占地1000余亩(相当一部分是废弃地),已投资8000多万元,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据统计,园区修建特色果园380亩,人工湖198亩,特色养殖区124亩,观光景区108亩,垂钓园58亩,无公害蔬菜大棚32亩,整个园区草皮等植被绿化面积达8万平方米,是京郊一个天然大氧吧。
于付财说,璞然生态园定位较高,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着力打造京津生态园区第一品牌。现在,园区率先引用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精品农业初具规模。生态园中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配套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推广了富硒果蔬新品种400亩、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技术200亩、有机蔬菜设施栽培技术200亩、蔬菜瓜果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技术300亩、山泉滴灌系统100亩等,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璞然生态园在哪?璞然生态园位于三河市掘山头村,毗邻北京平谷区,东临燕山,西濒清河,依山傍水,是一个感受大自然灵气、体验农种乐趣的好地方。如果你不想再宅在家里,如果你想远离人潮拥挤,可以到璞然生态园去寻找那原生态的乐趣。从北京市区出发,上京平高速至东高村出口向右,第一个丁字路口右转一直向前,就能看到“璞然生态园”的大门。
璞然生态园建有苹果、梨、桃、李、冬枣、蓝莓、葡萄等多个林果采摘园,其中尤以“富硒草莓”享誉京津。这里的草莓是用天然有机肥料科学配方,用营养液浇灌培育而成,由于富含微量元素“硒”,而得名“富硒草莓”。2012年,璞然生态园生产的“富硒草莓”在国际草莓节上获得中外客商好评。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都是“富硒草莓”的采摘时节。这里的草莓饱满多汁,未施粉黛。如果你看到一个红彤彤、水汪汪的草莓垂涎欲滴,那么大可直接入口,大快朵颐,绝无“是不是有农药、有没有防腐剂”之类的后顾之忧。
有机蔬菜采摘园是璞然生态园的另一大招牌。芹菜、小葱、黄瓜、茴香、葫芦、萝卜、辣椒、西红柿、豆角、柴鸡蛋等,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可以亲自挑选自己的盘中餐。这里的蔬菜不仅可以采摘,更是生态园农家乐的食材。要想吃的绿色纯天然,莫过于自种、自采、自烹,虽不能自种,但能亲手调一根青葱、摘一束茴香,嗅到当黄瓜离开瓜蒂的清香,准保你食欲大增。
除了采摘,这里还有错落有致的木屋,波光粼粼的湖水,欢蹦乱跳的鱼儿,清脆悦耳的鸟鸣,憨态可掬的黑猪,脾气倔强的毛驴,体形彪悍的赛马,五彩缤纷的孔雀,展翅高飞的大雁……走在绿树掩映的小路上,稍稍留神看到左边一群鸡,右边一群鸭,乐趣横生,好不惬意!
…………
于氏兄弟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了:人生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大地;在勤奋中开悟,在开悟中精进,不懈怠,不自满。出则精进,入则淡定,顺应万物,自然有成。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事业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化、活化到他们的创意无限之中。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