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网讯(作者 马昌余)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的六安市翁墩乡杨公村,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该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有着“江淮粮仓”的美誉。而现在,除了水稻,村民更自豪的,是自家门口的“村村通”水泥公路。
“以前天黑了不敢出来,深一脚浅一脚,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门难上难……”家住油坊村年已六旬的村民马文昌回忆说。说起村里的变化,他说:“如今,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不管刮风下雨,村民出行不再发愁了,新修的水泥路都快赶上城里的路了”。

六安市翁墩乡杨公村新修的“村村通”长联水泥路,被当地群众称为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民生路
“这里原来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村民们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出行与上学很是不便。现在出门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了,每天站在这条新修成的水泥路上,看着轿车、客车和农用车往来如梭,学生们骑着自行车飞驰,心情格外高兴!”见到来采访,六安市翁墩乡杨公村村支部书记杨继宗颇有感触地说。
记 者了解到,杨书记说的这条路叫长联路,从周郢基埂桥至寿县交界处,是一条春节前刚竣工的水泥浇筑的村村通公路。新路建成通车,村民们拍手称好,很多人自发地放鞭炮庆贺。
在采访中,杨书记告诉记 者:新修这条的水泥路路长2200多米,宽4米,是通过村民“一事一议”解决的,整条路总投资36.43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48万元,财政奖补资金31.95万元。老百姓掏小钱,政府补大头,很短的时间就把路修好了。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该村及周边地区6840多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出行,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民生路”。
要想富,先修路。老百姓修路的愿望由来已久,但是一直苦于资金不够。六安市翁墩乡杨公村主任周应好介绍说,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民生工程的实施, 村里充分发挥“村民议事小组”的作用,通过召开群众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表决、资金筹集、验收决算等环节,都按规定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
据了解,目前,该村群众在民主参与的氛围中亲手描绘新农村的绚丽图景,已形成了群众说了算,干部帮着干的局面。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改变农村面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