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广西农业农村经济一路保持“广西速度”,高歌猛进。放眼八桂大地,一片“田里丰山上丰、钱粮增全面增”的丰收景象:
这五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172.37亿元。
这五年,广西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糖料蔗、蚕茧、木薯、水牛奶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大蠔、黄羽肉鸡等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这五年,广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8元,首次跨越6000元大关,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前景。
五年来,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何亮点和经验?按照十八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广西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3月5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
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记者:“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近年来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得到重视和支持,其结果是,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到处是“田里丰山上丰、钱粮增全面增”的丰收景象。过去五年,广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章良: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高度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2008年以来,广西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克服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和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24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72.37亿元,增加931.07亿元,增长27.7%,年均增长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21.3%下降到2012年的16.7%,下降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由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224元增加到2012年的6008元,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6000元,比2007年增长86.4%,年均增长13.3%。
三是粮食稳步增产。粮食产量由2007年的279亿斤增加到2012年的297亿斤,增长6.5%;平均亩产由2007年的312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322.5公斤,增长3.4%。
四是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糖料蔗、蚕茧、木薯、水牛奶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大蠔、黄羽肉鸡等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每年为北方市场提供秋冬菜约占当季全国“南菜北运”的40%。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552家、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9家,带动900多万农户增收。
五是林业加快发展。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52.7%增长到2012年的61.4%,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人工林面积、速丰林面积、经济林面积、森林年生长量、森林蓄积年净增量稳居全国第一,木材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石漠化面积由2007年的3568万亩减少到2012年的2889万亩,减少的面积居全国第一。沼气池入户率稳居全国第一。
六是水利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五年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673亿元,是前五年的2.24倍。开工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工程、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启动和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469座,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83万亩。累计解决140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七是扶贫等民生保障显著改善。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及桂西五县、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兴边富民”行动,66个县1796.69万人受益。累计发放补贴和补助资金358.49亿元,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重大改善,在全国率先完成省(自治区)到村五级广电网络贯通,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八是农村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提前1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配套改革全国领先。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技推广体系、供销社、国有粮食企业、华侨农林场等改革取得新成果。不断深化与东盟、以色列、非洲、日本及台湾等地农业合作。引进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项目。
围绕钱粮双增目标
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西农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去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哪些亮点?
陈章良: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是过去五年广西农业农村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不少亮点。过去一年,广西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钱粮双增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狠抓重点关键措施落实,呈现几大亮点:
农业农村经济增速创新高。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同比增加776元,增长14.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比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1个百分点。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水平。粮食总产量297亿斤,同比增长3.85%,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总产量创近7年来最高水平。
优势特色产业获得新发展。蚕茧产量首次突破30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一半。水果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肉类产量410.99万吨,同比增长5.1%。水产品产量303.47万吨,同比增长5.1%。新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成。
林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完成植树造林4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4%,林下经济产值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57.2%。全区木材产量达21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的25%。欧盟对华投资最大、总投资200亿元的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署《合作确认书》。
农业科技创新获得新成果。试验及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53个。南美白对虾北部湾1号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定的水产新品种。选育出全国第一个高油酸油茶优良杂交组合新品系。全区农机总动力同比增长5.3%,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工程首期项目发挥效益,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工512座,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30万亩,解决328.85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基本完工。全区财政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8.1亿元,修建村内道路1.18万千米等。新建水库移民新村599个,受益移民23.72万人。新修通1087个建制村沥青(水泥)路。35千伏变电站辐射98%的农村地区。
扶贫开发攻坚迈出新步伐。建立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自治区本级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3亿元,同比增加56.8%。启动区内对口帮扶和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治理。产业化扶贫初现成效。减少贫困人口195万人。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进步明显。启动惠及114.6万学生的41个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12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036个村级篮球场。提前完成“十二五”时期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建设,解决了59.7万户边远山区农户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新农合参合率达97.9%。新农保试点覆盖农业人口4235万人。新建1000个五保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7万户,消除茅草树皮房。
农村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机购置补贴全价购机、结算到县、直补到卡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田东县成为新一轮6个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甘蔗保险保障面扩大到34%。11个地级市实施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
全面把握当前发展面临形势
推动广西农业农村发展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广西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来说,如何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陈章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情,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系列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在“四化同步”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决策,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广西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万元增收工程”、产业化“339”工程(广西“十二五”期间做强3个千亿元产业,即蔗糖、畜禽、速丰林3个产业;壮大3个五百亿元产业,即粮食、水果、蔬菜3个产业;培育9个百亿元产业,即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优势水产品、蚕茧、油茶、草食动物、花卉、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桂台农业合作等农业工作思路,切合广西实际,深得好评拥护。同时,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耕作方式、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是“三免”、“三避”、生态农业、间套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比较成熟,良种良法推广有力,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基础扎实。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不断深化,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国务院出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深入实施,给广西农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广西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如: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难度不小、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压力很大、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广西面临农业阶段性特征的严峻挑战等。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结合广西实际,今年广西农业农村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重点抓好“两个创新”,即抓好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突出“两个加强”,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即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扶贫攻坚目标,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突破300亿斤,贫困人口减少70万人,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开局奠定有力基础。
把农民增收摆在第一位
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广西也提出要实施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结合广西目前的实际,怎样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突破?
陈章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523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差距较大。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农民纯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和广西实际,广西实施的农民纯收入倍增计划,就是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5年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即两个“倍增”,确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实,全力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水库移民教育培训和大石山区教育移民等工程。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强化劳务输出服务,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次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壮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小微企业扶持范围,促进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和帮扶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力争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三是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深入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和林下经济“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更多利益。四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完善政策落实机制,强化政府监管,确保各项补贴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 抓住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记者: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发展全局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任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我们还要做好哪些工作?
陈章良: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不仅表现为总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结构和质量的差距。我们将一系列有力措施将为广西农民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一路保驾护航。
抓粮食生产。一是调动和保护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全区46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和297亿斤粮食总产量,力争突破300亿斤。各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2013年粮食生产责任书规定的各项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奖励力度,加强15个国家产粮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建设,探索提高粮食发展指标在主产区绩效考评中的权重,继续实施储备粮直补订单收购和良种补贴政策,让重农抓粮有奔头,让务农种粮有甜头。二是深入实施重大增粮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高耕地质量。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等高产增粮工程,确保超级稻种植面积1500万亩以上。三是采取综合措施,挖潜增粮、减损增粮。抓好冬粮、间套种、水稻“单改双”等挖潜增粮措施,千方百计增加粮食面积和产量。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最大程度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加快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户粮食产后损失。
抓基础设施。一是推动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工程、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古偿河水库工程、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右江河谷10万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等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全面发挥效益。二是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工程、邕宁水利枢纽、洋溪水利枢纽、落久水利枢纽、驮英水库工程、营盘中心渔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是加强农村饮水、路、电、通信、水文和气象防灾减灾、粮食仓储设施等建设,解决农村3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库除险加固500座,安排1000个以上建制村建设沥青(水泥)公路,提升县域农电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一事一议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抓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监管机构条件建设。加强百色、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园、示范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快实施地质服务“三农”规划,打造高端农产品。充分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示范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发展高效节水节本设施农业,提升甘蔗、水稻生产等的农机装备水平。稳步发展甘蔗节水灌溉等高效设施农业,因地制宜推动发展设施大棚、日光温室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设施种养基地。加强农业区划工作,推进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妥善做好5.8亿元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大力实施水稻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工程、百强明星农机合作社示范工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落实人才强农举措,发挥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等高端人才的作用。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八桂行”服务活动,争取一些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广西,在甘蔗水稻育种、超级稻高产示范、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方面,启动更多的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更多的合作项目。四是发展海洋渔业,做好“海上”文章。大力发展名贵、特色、优质、生态、高效品种海水养殖,开发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为主的深海养殖。加快渔船更新改造步伐,鼓励、扶持外海和远洋渔业生产。积极推进现代渔港经济园区建设和休闲渔业开发,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业。
抓城乡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安排。编制中心城区、特色乡镇、重点农村新社区和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重点推进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组织修编或编制20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1.2万个村庄规划。二是积极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深化南宁、玉林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重推动户籍管理制度、行政区划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逐步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的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继续完善50个特色名镇名村建设,2013年新增20个名镇名村建设。新增建设100个自治区级新农村示范村屯。继续实施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项目和移民工贸创业园。
抓体制创新。一是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金融和技术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重点扶强扶大1000家专业合作社,创建100个标准化示范合作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蔗区等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区,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加快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着力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三是着力深化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林权评估、林权流转、林权交易平台、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等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四是着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抓农村生态。一是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继续打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战役”,深入开展“森林城市”、“森林通道”、“森林村庄”等创建活动及“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全年植树造林350万亩以上,力争森林覆盖率达61.8%以上。二是加强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和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建设。新建沼气池10万户、改造病旧池2万户,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推动农村生态能源多样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林浆纸、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大林业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和建设特色林业产业园区,打造林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北海林浆纸、金桂林浆纸项目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四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生态富民工程,抓好“种植—沼气—养殖”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绿色植保、农田环保等农业生态工程。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抓扶贫攻坚。一是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加快编制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抓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实施,加强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大贫困农户的产业扶持力度,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扎实开展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把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村村相连、跨村连乡,甚至跨县连乡,努力构筑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带。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钟山等地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四是完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政策机制,深入推进金融扶贫合作和村企共建,开展扶贫到户贷款担保试点和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努力破解资金短缺问题。
抓民生保障。一是着力改善水库移民的生活,继续实施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水库移民新村300个;加大水库移民培训力度,实施一批水库移民增收项目,努力促进水库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水库移民收入。二是着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工作。三是着力实施“两个一千”培训计划,培训1000名乡镇文化专干,培训1000名农村文艺骨干;继续实施送知识送书下乡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体工程。四是着力巩固新农合覆盖面,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五是着力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实施1000个五保村项目建设,抓好乡镇中心敬老院和示范性乡镇敬老院建设。六是着力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年内改造农村危房20万户,抓好国有林场和农垦垦区职工危房改造。继续为1050万户农户办理住房政策性保险。
抓开放合作。一是继续到香港、台湾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和贸易促进活动,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引进区外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进驻广西。二是以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为契机,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农业交流合作,重点组织实施中国—东盟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项目,支持共建中老、中柬、中缅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壮大“海外农垦”。三是推进桂台、桂粤、桂浙、桂沪、桂闽、桂琼等区域农业合作,着重抓好农民骨干赴台培训、钦州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玉林)农业合作园区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南北农业合作,加快广西承担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建设。五是认真做好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在区内外的展销工作,大力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向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