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鲍笼混养海胆清除敌害生物


时间:2013-03-0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点击:

    寄生性的敌害生物。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的才女虫可寄生于鲍壳的内部,时间长了则会造成壳层疏松或者穿孔,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褶牡蛎、藤壶、柄海鞘、贻贝、筒螅等生物可附着在鲍的贝壳上或附着在养殖笼上,严重时可导致鲍的死亡。对此危害,目前还没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养鲍笼中混养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胆。每层养鲍150个可混养海胆5个~20个,有害附着生物可减少50%以上。

    捕食性敌害生物。鲍的捕食性敌害生物种类较多,例如:石鲷、马面鲀、龙虾、日本虫寻、海星、章鱼、鱿鱼、红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残食鲍苗或成品鲍,尤其对小规格鲍苗危害更大。

    竞争性敌害生物。一些藻食性贝类例如:蝾螺、正形海胆等其所摄食的饵料种类、生活空间与鲍十分相近,导致彼此之间相互争夺饵料资源和生态空间,这些生物也同样成为鲍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

    疾病防治

    气泡病。此病对鲍人工育苗生产危害较严重,稚鲍易得此病,发病季节为春季到秋末,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

    症状:病鲍消化道内可发现有许多小气泡,使其消化道及内脏部肿胀,足部收缩无力,吸附力下降,摄食量明显降低。此病多发生于稚鲍剥离后15天~60天左右,高温季节一旦发病会出现传播快、波及面广、死亡量大的不良后果。

    治疗:由于病因不明,因而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高温期少喂或停喂人工配合饲料,加大给水量将有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裂壳病。此病多发生于鲍苗的室内越冬期或室内中间育成期。症状:病鲍足部变瘦、变黄、失去韧性,足表面有大量粘液,贝壳变薄,壳外缘稍向外翻卷,壳孔连通,活力减弱,摄食量下降,然后逐渐死亡。

    病因:病原体为球状病毒。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最大可能是由径口进入体内。

    治疗:目前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止发病与感染传播。                       江山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