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学友在麦田里指挥春耕生产(2月26日摄)。

柳学友在麦田里驾驶自己改装的机械喷洒农药(2月26日摄)。

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农民吴利云(中)和两名同乡一起来到柳学友家庭农场春耕,他们负责这里500多亩地的耕种(2月26日摄)。

柳学友“家庭农场”的农机仓库里放满了各种农机设备(2月26日摄)。

柳学友的儿子柳林在田间进行春耕(2月26日摄)。

大学生刘勇(右)是柳学友的“秘书”兼司机,也是农场里一名得力的管理人员,他本人承包了1000多亩地并在柳学友的帮助下有了很好的收益(2月26日摄)。

这是在柳学友家拍摄的一张全家合影照片,客厅的墙壁上张贴着柳学友创业的图片和农场的管理资料(2月26日摄)。
年味儿还没散尽,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彭店乡农场主柳学友的“家庭农场”迎来了春耕时节,喷药、浇水、施肥,工人们忙碌得井然有序。记者来到这个“家庭农场”,探访柳学友在黄土地上从一个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又发展成万亩农田家庭农场主的草根故事。
早在10年前,柳学友看到村里不少耕地撂荒,就承包了村里几十亩荒地。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柳学友步子快了,胆子大了,承包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流转土地16000多亩,占息县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一,号称“河南粮王”,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六七十户农民加入他的农业合作社。在他的“机库”里,存有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小机械70多台,有政府奖励、个人购置,还有自己研制改造的,还建起了6000万斤储量的大粮仓。
在柳学友家庭农场的管理团队里,妻子何明珍是河南十大种粮女状元,儿子柳林也是能操作各种农机的好帮手,还有一名大学生和十多名长期招用的农民工,农忙时节还要临时请来更多的“天工”。
柳学友流转的一万多亩地过去主要种植优质有机小麦和玉米,近年来发展了大面积的红高粱,并和几家大酒厂签订定向种植合同。
靠种地“发了财”的柳学友,生活依旧简朴,大部分财力继续投入到农场建设。一部山寨手机用了多年,家里到处堆放都是农药、种子和农具,仍然保持着庄稼汉子的本色。 新华社记者赵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