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根治公款旅游先管好“钱袋子”


时间:2012-06-02  来源:新华网 点击:
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款旅游,相应的督查监管也越来越严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款旅游却屡禁不止,而且为了规避检查、便于通过审核,一些公款旅游往往以“变装”的形式出现,手法越来越隐秘。仅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有多起新型公款旅游事件被曝光,而其形式之多变不禁让人咋舌。(5月22日《人民日报》)

  公款旅游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备受诟病,但又屡禁不止。尽管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制度上有一套较为严格的程序规范:设置了事前审批、事后报销、审计等环节。可在一些地方却是,监管程序形同虚设,各种变相出游轮番上演。

  在政策的“高压线”下,一些地方干部通过“遁形”、“马甲”、“匿名”公款旅游,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当前监管的无力。因此,有必要找寻根治“公款旅游”顽症的良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前不少规定、禁令都只强调限制出游对象、次数、时间、国别,强化上级机关对出游的监管,却始终没有触及到最关键的要素——钱。

  根治“公款出游”所面临的困境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并无二致。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钱袋子”没有受到强力的监督。财政预算环节,尽管相关部门迫于压力公开,但很多选择模糊处理;决算环节,又往往是粗线条、抽象描述,使公众无从监督;此外,预算外收入、财政专项资金大量存在,内部监督存在空白。

  在疲软的财政监督体制下,难怪一些人敢于践踏各种“高压线”,通过隐秘的手段挥霍公共财政。外部监督“使不上劲”,内部监督又往往如“睁眼瞎”,上级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其他部门即使有事后审查,也大都流于形式,这就给他们“变装”留下了漏洞。事实证明,多数变相“公款旅游”事件的曝光都源于媒体的披露,而非上级部门的调查。

  因此,根治“公款旅游”顽症,最为可靠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抓紧财政的“钱袋子”。这就需要加快公共财政的改革,通过刚性的约束倒逼预算、决算的彻底公开,以此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应加强对公共财政使用的审计和披露,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责任追究,如推动“公款旅游”入刑等等。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