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常州市水稻平均单产达633.7公斤,比上年增加5.8公斤,增幅2.7%,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全省“十连冠”。这在工业大省的江苏,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意义非同一般。
位列苏南经济板块的常州市,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还不到3%。农业份额虽小,却尤被看重。市委书记阎立说,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永远都是无法离弃的基础产业,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课题。
“常州市水稻单产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并居江苏全省之首,归根结底,是各级组织把稳定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并依靠科技创新以点带面、惠及民生的结果。”常州市市长姚晓东说。
在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如何让有限的地力创造更多的产出?常州市从改善粮食生产的“硬件”,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入手,从2003年起,市农业部门就组织开展高产竞赛活动,财政先后拨款3亿元用于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性投入。副市长张耀钢介绍说,2009年,常州市就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工程,要用五年时间新建设一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近几年来,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百亩攻关方已成为全市应用和展示先进稻作技术和成果的重要阵地。2012年,各级高产创建总面积约6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实现了以地级市为单位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效果十分显著。
金坛市薛埠镇原有31家砖瓦窑厂,这些“吃”地大户,如今却变成了380多亩高标准农田。该镇境内因烧窑形成的一条2公里长的荒山洼地,多年来一直闲置。近几年来,通过土地复垦和高标准建设,废地变成了良田,粮食亩产已经达到500公斤以上。金坛市财政设立“亩产吨粮县”1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1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68个百亩方和21万亩公路高产示范带。
水稻种植面积60.44万亩的溧阳市,财政投入200万元专门用于高产创建项目整体推进,创建1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51个重点百亩方和24.3万亩公路沿线机插秧高产示范带,形成了“万亩片、丰产带、百亩方”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全覆盖;武进区财政则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以及机插大户实行财政补贴的统一优惠供种,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每斤2.2元直供到用户手中,确保良种覆盖率100%。
2012年,常州市政府还专门拿出专项资金重奖辖市区高产创建工作,溧阳、金坛和武进也分别拿出数十万元资金,用于年底奖励乡镇优秀示范区及先进工作者。全市由此涌现出一大批水稻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有效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2012年水稻万亩片有34个单产超过700公斤,最高的达769公斤,有10多个水稻万亩片出现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实现了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全省“十连冠”。
“专家产量”变成普遍的“农民产量”
技术集成推广创造高产高效新模式
政策的威力发挥多年,生产的潜力似乎挖尽,常州的水稻单产为何能连续十年“夺冠”?主抓农业的副市长张耀钢认为:“关键在于我们不仅重视单项技术创新,更强调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使高高在上的‘专家产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产量’。”
良种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也是粮食增产的内因。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因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而名闻全国的常州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加大水稻育种和种子工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先后成功育成粳稻新品种14个。
全市水稻品种优新率从2003年的62.3%上升到2012年的95.6%,仅武运粳系列优良品种推广面积10年累计达1300多万亩,亩增产27公斤,共增产稻3.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2012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24.7万亩,良种覆盖率高达98%。农业部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十大常规粳稻品种,来自常州的就占了4个。
张耀钢说,实践证明,全面普及水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是单产保持领先的核心。“八连冠”之前,常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集成了一批成熟技术模式。“八连冠”之后,围绕加快高新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常州市重点突出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配套种植技术,组装集成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的增产技术模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
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壮秧培育法,是常州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一改水稻播种结束后传统的薄膜覆盖法,采用无纺布覆盖,起到了保湿、防鼠、防病的效果。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时有爆发,常州正是采用无纺布覆盖培育法阻断了灰飞虱对秧苗的侵害,为水稻单产的持续走高和减少农药施用量创造了新的条件。
这一系列看似复杂的高产集成技术,到了农民手里却是简单易行。常州市农委负责同志说,农民只要“按图施工”,就能取得粮食的高产丰收。哪天插秧、基本苗多少、密度多少、何时施肥、施什么配方,农民手拿农技部门发放的“明白纸”,看着形象的栽培模式图,对照手机不定期接受到的免费植保信息,就能“不费神不费事摆平”,种植水稻科学而又简单。
“在科技人员和合作社的帮助下,我家水稻机插秧实现了‘五替代’,即硬盘替代软盘、基质料替代营养土、流水线替代手工播种、硬地育秧替代水田育秧、高速插秧机替代步行式插秧机。”溧阳市天目湖镇志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志庚乐呵呵地说。据统计,目前,常州市累计机械化播种流水线保有量88台套、高速插秧机963台、硬盘105万张,水泥硬地育秧技术也正逐步走向成熟。
武进区湟里镇种田大户崔阿良告诉记者,他承包种植的70余亩水稻全部采用机插秧,一季收益近5万元,每亩节本增效600多元,田真是越来越好种了!武进区农业局作栽站站长邵建国说,全区2006年就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耕作,水稻单产连续五年全市第一。
常州市农委总农艺师庄细跃介绍说,全市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面积从2003年的6.97万亩发展2012年的106.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85.5%;全市万亩片内机插稻面积63.6万亩,占示范区面积97.8%,水稻优质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应用比例达97.1%。这些集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秧苗素质、栽插效率的提升。
融合农艺农机、科研生产“两张皮”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载体
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这些地区普遍面临“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近年来,常州的探索和回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给人以启示。
农艺农机、良种良法结合不够紧密,科研和生产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是目前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好把式”干专业的活,常州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用市场化的利益链接机制破解这一普遍难题。
在溧阳市别桥镇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一粒谷”到“一粒米”的全程机械化,让人大开眼界。社长王海斌告诉记者,合作社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98台套,与8608户农户签有协议,专门为农户提供从土地耕翻、整地、育秧到植保、收割等水稻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服务。他手中的“订单大田”有5.6万亩次。合作社对入股的土地投入资金,使小田变大田,多边田变四方田,机械化效率比以前提高了15%,亩均增效作业服务收入达到560元。“以前全村800多人忙,现在10个人3天就把田种好了!”别桥镇村民徐瑞富告诉记者,扣除交给合作社每亩田的作业费260元,去年家里的5亩田纯利润1万元左右,加上务工费2.5万元,轻轻松松就挣了3.5万元。
近年来,常州农机推广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在研究和完善机插秧壮秧培育技术和机插稻高产栽培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机插秧服务组织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后培育和创办了水稻育插中心、农机合作社、植保公司等一批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
溧阳市通过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到了88家,形成了服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特色化”,合作社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农业部将2012年“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安排在溧阳召开;金坛市实现水稻面积在千亩以上的重点村农机专业化合作社“村村有”,有力地助推了机插秧的发展和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为了普及农业新科技,过去我们每年都要集中培训大量农民,但周期长、效果还不敢保证,现在只要定期培训几十个合作社负责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能高标准地迅速推广下去。”溧阳市农林局作栽站站长李建卫说。
推进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引导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联合经营发展,常州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体系正悄然重构,并释放出了巨大生产潜力。2012年全市已建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78家,其中,五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全省第一;全市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65%,粮田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75%,服务面积达395.8万亩,实现服务收入达3.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