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生物粪便都变成宝
“总体来说,项目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即通过养殖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养殖种类或系统间的生态功能互补作用调控池塘水质,养殖水体时间、空间和饵料资源的充分利用。”据董双林介绍。
以对虾为例,传统的对虾养殖是高密度、单养的,对饲料利用率低、排污多 。研究发现,一定节律地更换饲料成分,可显著促进对虾生长 ,节省优质饲料。而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利用鱼类和贝类滤食对虾的残饵、粪便等 ,并利用海藻吸收水中过量营养盐的综合养殖模式。
而该课题组为研究中国明对虾与罗非鱼的最佳混养比例结构,使用了 26个25平方米的陆基池塘围隔,实验持续了95天,发现对虾与罗非鱼的生物量比为1:1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按照这种方式,课题组优化出9个对虾养殖结构模式。
再比如刺参,传统也是以单养为主,由于刺参有夏眠的习性,这会造成池塘夏季天然饵料的浪费,同时由于刺身只能摄食水体底部的饵料资源 ,也会造成中层饵料资源的浪费。为此该项目组创建了刺参-海蜇-对虾-扇贝综合养殖模式,它利用刺参夏眠的时候放养一茬对虾,而海蜇和栉孔扇贝则会利用水层中的浮游生物资源当饵料,生成的粪便沉积到池底又成为刺参的饵料。
来源: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