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北地区历来有养殖山羊的传统,山羊链球菌病过去较少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引种的增多,该病似乎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引种进来的山羊中多发。该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以3月龄~8月龄的羊多发,哺乳羔羊及成年羊较少发生。当营养不良、内外寄生虫侵袭及大风暴雨后等气候骤变时更易诱发。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和皮肢创伤感染,发病率15%~30%,死亡率60%~80%,常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诊治中常见到该病例,现将诊治心得总结如下:
流行特点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C群兽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在杂交波尔山羊、黄羊、麻羊、黑山羊中易发,特征是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各脏器出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血便,跛行。本病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冬春季节,气候寒冷,长途运输,草质不良时多发,早晨放牧时症状明显。潜伏期3天~10天,病程2天~4天。在新疫区流行时发病急、死亡率高,在老疫区常呈散发。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羊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低下,反刍减弱或停止;口流带泡沫涎液;鼻流浆液性、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偶见眼睑、嘴唇、面颊及乳房部位肿胀;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粪便松软有黏液或血液,死前常有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尤以羔羊多见。
亚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左右,食欲减退,喜卧,咳嗽,流黏性透明鼻液。
慢性型:轻微发热,病羊食欲不振,消瘦,步态不稳,四肢僵硬,咳嗽,有的关节肿胀、跛行或卧地不起,很快消瘦。部分怀孕母羊流产。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或不明显。咽喉部黏膜高度水肿(本病典型特征之一);实质器官炎性肿胀和出血,尤以膜性组织(大网膜、肠系膜等)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气管内充满泡沫状黏液,肺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样病变,呈大叶性肺炎;有的肺脏与胸壁粘连,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黄色积液,心冠沟和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胆囊极度肿大;多数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坏死,被膜不易剥离;有的各脏器浆膜面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
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无菌取病死山羊血液、肝、脾、淋巴结涂片或触片,瑞氏染色、镜检见有明显荚膜,呈双球形,间有3个或数个短链状排列的细菌,呈革兰氏阳性。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血液、肝、脾、淋巴结,分别接种血清肉汤、鲜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血清肉汤呈上清透明,管底有絮状沉淀。在鲜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凸起、湿润、光滑、无色、半透明,针尖大小,有溶血环。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动物接种取纯分离物接种于血清肉汤中,经37℃培养18小时,取培养物分别经腹腔注射6只小白鼠,另取3只小白鼠做生理盐水对照。接种后24小时~72小时内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内脏呈败血性病变,肝触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取心血、肝、脾、淋巴结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分离出与上述相同的链球菌。生理盐水对照3只小白鼠无变化。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