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专家建议:完善大麦产业链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时间:2013-01-09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吴佩

  大麦是我国种植历史非常悠久的谷物品种之一,既是藏区人民的主食,同时在啤酒酿造、牲畜养殖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大麦收获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大麦成为进口量仅次于大豆的粮食品种。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先德经调研后认为,我国应加大对大麦产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和健全大麦产业链。

  据介绍,我国大麦生产除了受国际市场波动、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外,农民、种子生产者、啤麦加工厂等相关主体的行为也直接决定着大麦产业的发展状况。2012年7月,以李先德为首的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大麦产业经济课题组深入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北省襄阳市、湖北省仙桃市等地,对我国部分地区大麦产业链的相关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专家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农户种植大麦主要是因为大麦存在茬口优势,但农户大麦种植规模也受到种植效益的直接影响。在没有发展订单农业的地区,农户主要根据上年度的大麦价格决定当年的大麦播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从而影响到饲料企业、啤麦企业获得稳定的大麦原料。“在这一点上,政府应切实考虑我国大麦产业的实际情况,适时出台大麦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李先德说。

  而针对当前我国大麦种植模式多为一家一户分散型的现状,李先德则认为,这直接影响大麦品质与产量。他建议,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企业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优质优价收购等,可实现大麦产业链各主体间更密切的经济联系,提高大麦品质与农民种植经济效益。

  “目前,调研各地的大麦品质良莠不齐,由此也导致了农民大麦销售存在压力、销售价格偏低;啤麦加工厂舍近求远进口啤酒大麦,压缩国内大麦需求。大麦品质不高及良莠不齐是制约大麦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由此,李先德建议,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大麦质量,引导企业使用国产大麦。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