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破除二元体制 积极促进农民转移
——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地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王永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河南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之间体制机制的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持续减少农民
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5.77,0.00,0.00%)有效供给。”“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河南是农业大省,特别是粮食大省,在这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落实党的十八大上述要求,必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采取正确对策。
河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制约因素是人多地少,生产经营规模过小。首先,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河南农民户均耕地只有5亩左右,小农户已有农机具的利用率比较低,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利用率就更低。即使有的农户出于商业目的购买了大型农机,利用效率仍然受到地块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制约,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协调成本也比较高。当然,组织起来比分散的农户具有优越性,但人多地少的根本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和植保也受到规模过小的严重制约。其次,规模过小制约农业标准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在大量超小规模市场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组织成本相当高,难度很大。第三,规模过小制约农业专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受投资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农户增加农业投资的收益越来越低。河南农民每亩种粮净收益只有300多元钱,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靠种粮致富根本不可能。种植瓜果蔬菜、发展养殖业虽然效益较高,但由于受市场需求约束不能大面积推广,否则会因供给大幅度增加而价格下降导致亏损,因此,以此增收是有限的。农民不减少,“三农”没希望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导致农业人多地少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使大量人口留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乡二元体制并未清除;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并没有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镇,而是漂在城镇,形成了一种候鸟式转移,导致农业的兼业化经营。要以较低的成本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就必须下决心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在保持家庭经营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在农民转移的基础上促进耕地向留下来的农户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使户均耕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投资的收益率,调动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减轻各级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全有条件发展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在支撑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