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25日电(记者马曹冉)2002年4月,一支特殊的科考队从长春出发,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科考队由东北师范大学的18名在校生组成,而非专业科研人员。今年4月,18名成员中的8人再次出发,与学弟学妹们一起重走当年的科考路。
当年的科考队成员们早已走上了工作岗位,重走当年的科考路就是为了看看吉林西部生态的变化。“其实十年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很漫长,但对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生态变化来说却只是一瞬间,我们是吉林生态改善的见证人。”科考队成员徐微说。
当年考察的第一个草场位于吉林省长岭县。徐微说,他们以前觉得草原应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但当时这里却很难看到绿色,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土。这次重新回到这里,情况则正相反,放眼望去都是绿色。“这才是草原应有的样子嘛!”她兴奋地说。
十年前的科考不仅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还改变了许多团队成员的人生轨迹。团队成员邹元春就是因为当年在向海湿地调研而爱上了湿地,目前他正致力于湿地研究工作。而徐微则是因为这次科考而放弃了做科研工作的想法。看到吉林西部地区落后的中小学教育状况后,她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他们都成材了,18人里面出了11个博士,我很开心。”当年科考队的指导老师李建东说。
徐微回忆道,十年前科考时曾夜宿农家,老乡家住的都是土房子,窗户上连玻璃都没有,都是拿塑料布糊的。夜里风沙很大,塑料布被刮破,早上睡醒炕上都是沙子。这次科考队又来到村子,想寻找当年住过的房子,却发现土房子早已不在,全村人都住上了砖瓦房。
十年前队员们在洮南市种下的树木已经枝繁叶茂,荒地被大片树林覆盖。过去“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的景象早已消失。“再过十年,这里会更好,吉林西部会更好。”徐微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