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几次工作,稀里糊涂地养老保险就没有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养儿防老”也面临考验,农民工最期待的还是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但农民工进城务工,要办个养老保险挺难的。
很多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年轻农民工,自身没有养老意识,用人单位为节约用工成本,不为农民工投保。“厂里没给俺们买养老保险,俺也没往那方面想过。”17岁就去温州打工的轩慎杰说,在箱包厂做了5年,老板一直没有给大家买养老保险。
“买养老保险,每月都得交钱,不如工资高点实在。”在郑州一家工地上打工的赵安平告诉记者,家里两个孩儿都在上学,一个高中一个初中,光生活费都近千元,往后花得更多,工资都不够用。对他们来说,更看重的是拿到手里的现钱,参保意愿也不强。老赵所在的建筑公司让农民工自愿选择是否参保,他没有参保。尽管也想在自己老了以后能有份生活保障,但现实的经济压力迫使他只能选择多拿点钱回家。
37岁的农民工李银矿告诉记者:“项目经理跟俺们说,买保险工资每月要少近200元,自愿不买的话,这部分钱就发给俺们。”听经理这样一说,好多原本打算买养老保险的工友也都不买了。
记者调查发现,工作流动性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便携性不足,养老保险容易半途而废。“打工从广东到郑州,结婚后,到县里一家纺织公司上班,稀里糊涂地养老保险就没有了。”26岁的周口农民徐艳说,在广东辞工时,有工友叫她去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她嫌麻烦没去办理,后来郑州的公司也为自己办理过养老保险,辞工时公司又没有提及保险,几年过去,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养老保险在哪里。
重复参保,相互不能转换,退保率高。许多从沿海打工回到农村的农民工说,女孩子回家结婚后不打算再出去,外边的职工养老保险又不能转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办法只能退保。而且,新农保的保障太低,对以后的养老作用不大。
改变碎片化,完善养老制度找出路
“最大的心愿是跟城里人一样,就近领到养老金”
缺钱少地,老一代农民工回乡养老正面临困难,而与土地早已陌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也在步步逼近。“我最大的心愿是等我老了,能跟城里人一样,就近领到养老金。”轩庄村村民万宪荣对未来满怀信心,他希望农村养老制度越来越好,等自己老了不给儿女添负担。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从目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的情况来看,最需要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的,就是农民工群体。如果不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必将给未来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影响。
郑秉文表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太复杂,农民工一时看不到15年、20年后能带来啥,参保意愿没有那么强。更主要的是,当前农民工参保的便携性不高,转移接续要开各种证明,很多年轻人干一两年就换个工作,不想费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治本的办法就是改变碎片化,沟通制度,使他们连成一体。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提高我们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目前,河南省一些省辖市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实行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基本养老保险费费率、统一筹集和管理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的管理体制。“下一步要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涛告诉记者。
改变碎片化,信息化是基础。河南省人社厅曾被人社部树为唯一的“新农保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目前,全省15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参保居民可以随时查询个人账户信息,方便了群众监督,也为“一卡通”建设奠定了基础。全省15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236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4.7万个村(街道)全部设立了协办员。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