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会敏 鲁杰报道 一群群“快乐猪”在用秸秆、锯末铺垫的发酵床上来回奔跑、觅食,发酵床里发酵菌及时分解着“快乐猪”排泄的粪便;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村民们忙碌地分装着有机大米、黑杂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12月26日,在素有“中原第一合作生态村”之称的兰考县南马庄村,记者感受着该村村民日益增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他们越走越宽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药剂的滥用、不时曝出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蔬菜中毒事件和问题猪肉、速生鸡等,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让人们心有余悸。如何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安全隐患?专家、学者们在不断探索,消费者在急切盼望,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型农民也在用自己的实践寻求解决的办法。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倡导下,兰考县南马庄村村民走合作生产道路成立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探索一条“走合作、重生态、低消耗、自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起初,不用农药、化肥种植的稻子产量低,同时,市场开拓经验不足,南马庄村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的几百吨无公害大米一度滞销。后来,“教授卖大米”事件、“购米包地”活动引起舆论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许多城里人纷纷跑到村里购米、包地,让受挫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为了发展,走到一起的村民们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相互监督,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大米,使用有机肥。经过几年摸索,如今村民们不用化肥、农药,稻子产量正逐年提高,病虫害逐年减少,生态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农产品种类,该村合作社在本村耕地不足的情况下,租用邻村村民的耕地,种植黑绿豆、黑花生等有机小杂粮,并与他们签订协议,用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由于价格高,每亩多增收几百元,租地的群众纷纷要求增加亩数。“喂饲料添加剂的猪三四个月就能长成,现在俺们喂养的土杂猪要八九个月才能长成,但是咱农民不后悔!俺们把这种方法养成的猪叫做‘快乐猪’,因为猪快乐,人才快乐。”有着三年多“快乐猪”饲养经验的饲养户杨士海,谈起“快乐猪”销售价格能高出市场价好几倍时高兴地说。现在村里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生态养猪体系,为“快乐猪”盖起发酵床,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喂养“快乐猪”,彻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态农业路上,该村还注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并将其定为今后发展目标,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节,逐步拉大、拉长有机大米、小杂粮、藕蟹混养和养猪、养鸡农业产业链条。
村民们模糊的生态概念慢慢形成一种意识和理念,也从生态种养中尝到甜头。据了解,该村有机种植的大米、莲藕、小杂粮,喂养的螃蟹、“快乐猪”等的销路正逐步拓宽,甚至供不应求。合作社进行生态种植、饲养以来,400多名合作社成员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村民们越来越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处。
来源:开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