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模式,破解实践难题,提升作风效能的有效途径,是国土资源部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破解两难”、“树立形象”的大课题,需要做大量工作来破题,加强国土资源系统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形成系统的“国土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系统地、持之以恒地推动国土行业文化建设,真正将国土文化建设由推动变为自觉,才能实现保障与保护、执法与服务、完成上级任务与树立社会形象之间的突破。
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抓手,突出干部队伍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的本质无疑是人类对自身周边世界认识和驾驭的能力。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来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化人”是“人化”的环节和成果、层次和境界。我们的国土事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矛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国土文化,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探索国土管理从计划管理为主到计划与市场化管理相结合,从资源管理为主到资源与资本化管理相结合,从传统的人为管理为主向人才型网络化社会管理相结合,从国土部门内部管理为主向内部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等的新模式、新要求、新动力。
国土管理文化要“人化”,就是要通过国土文化的建设,让我们每个同志都掌握破解难题的利器,从而利用国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融合力,进一步增强国土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土管理文化要“化人”,就是既要用现有国土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严格规范管理日常的国土工作,又要在平时严峻复杂的现实工作中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土地管理方面的难题、群众对国土管理工作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总结改进工作方法,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继续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和核动力。
以国土重点工作突破为抓手,突出干部队伍文化内涵的提升
以前我们谈“双保”,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对上争取土地指标,只要争取到用地指标就是最大的“双保”成效。但进入“十二五”以后,一方面由于整个地区土地资源的空间严重不足,就是争取到用地指标后也没有空间承载;另一方面,对上争取到用地指标后,由于“占一补一”没有空间,有了指标仍然无法用。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土地管理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要从以前强调“拓空间”变成“挖空间”;要从以前强调考核对上争取指标变成盘活多少存量;要从以前强调考核每年供多少土地变成考核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多少效益等。
要解决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靠传统的思维模式难以破解。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扎根到群众中间,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从根本上转变用地理念和管理方式,真正用实践自觉来引领国土文化的自觉。
以健全完善机制为抓手,突出干部队伍文化自觉的提升
制度建设是推动国土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让制度成为每一位国土人破解难题的钥匙、服务基层和群众的规矩、规范各项工作的方圆,让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始终运行在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为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完善全面覆盖的内控机制。巩固当前内控机制建设初步成果,在定岗定责、制度梳理、流程再造、风险点控制、完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决策、审批和人、财、物等内部管理事权内容,加紧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和电子监察平台,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做到电子监察结果与权力运行监督、日常工作监管、业务工作考核、作风效能考核、人事考核有机结合,注重结果运用。
建立务实管用的考核机制。以更强的力度开展执行力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察力度,改变以往对目标任务的年终考核为全过程考核,每项工作的落实、每项目标的完成都按时序要求督察,做到每项工作有人管,每项工作有人抓,每项工作有人查,真正把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