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石漠化面积最大的贵州,怎样才能把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今天的【学习贯彻十八大 行进中国】,我们走进贵州。
全国有14个扶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覆盖了贵州的大部分市、县。这里农民人均收入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在石漠化严重的毕节市,经过多年治理,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41%,但传统农业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
在毕节市赫章县,这两天,核桃产业局局长张政很忙碌,他要动员全县将16万亩传统种植玉米土豆的坡耕地改种成核桃,大规模种上核桃后,石漠化趋势也将得到有效遏制。赫章县有种核桃的传统,还因此成立了核桃产业局。
张政告诉我们,这次种核桃要完全按照产业化标准种植,这样才能保证挂果以后,达到每亩6000元的高产。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当地村民已经有了切身感受。村民马金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农业循环经济”。马金学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的华山松迎来间伐期,他听农技人员说贴着刚砍伐的树根可以种茯苓,于是就种下了120多株,今年收入4000多元。
到2015年,赫章县要发展200万亩核桃,产值将超过15亿元。而贵州省也将打造核桃、油茶、中药材、茶产业等十大扶贫产业名片。
按照规划,贵州将对200万人进行生态搬迁,搬迁后的农民既有财产性的收入,又有劳务收入,还有土地流转租赁方面的收入,将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到2015年,贵州省将为3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