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上海,在山东、在湖北和在建设部,俞正声都提倡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烟台市市长,俞正声在中国率先写下的房改第一笔,成为一项有标志性的改革突破。在青岛工作期间,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新构想、国际资本的大流入等,让人看到了俞正声的魄力,而对工业品牌建设的重视,使青岛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在全国有了响当当的名气,他也因此得到了“品牌市长”的美誉。在建设部部长任内,他把建设部的第一中心工作定为“抓质量”,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研究,采取坚决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会有负于人民的”。在湖北,俞正声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壮大县域经济,这“两大抓手”成为湖北发展的重要战略。
求真务实 多做实事
“你们胆子大一点,人人做起,我带头讲真话!”俞正声鼓励下属在民主气氛中发表意见。他刚到上海不久,各系统、各研究机构就接到通知说,市委公开纳谏,“言论无禁区,只要有建设性即可”。这股清新的作风被称为“俞式风格”。
轻车简从的调研考察也是俞正声的一种工作方式。“他经常不按既定路线走。”上海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一次,俞正声到黄浦区调研,直接让司机把车开到高楼大厦的背后,走进棚户区,走进挂满塑料袋接雨的居民家中。回来后,实现400万平米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
在青岛做市长时,正值全国纺织业疲软之时,为掌握一线真实情况,他半夜来到印染厂,和夜班工人谈心听建议。市长夜访一事轰动了青岛的纺织业,人们从中看到了决策者抓经济的决心。至今,青岛一些纺织厂的老厂长们还感念敬重这位老市长。
接待过俞正声的各级官员也对其专业水准印象颇深。俞正声在上海电气集团建设的临港基地调研时,提了很多专业性问题,集团负责人感觉他“好像是清华大学电站设备专业毕业的”。其实,俞正声是学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的。
俞正声讲话往往不用稿子,调研不喜欢听汇报,而是自己直接提问。
朴实的用语也是俞正声的讲话风格。担任建设部部长时谈住房质量,他说:“老百姓攒一辈子钱买的房子,我们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站出来,替老百姓严把质量关,否则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群众啊。”当上海市委书记时谈就业,他说,老人们一般对自己穿衣服都不讲究,房子也不需要太大,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好一点。如果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好,对老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虚名不可图”是俞正声的一个准则。他说:“你做一个地方的领导,老想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你该触及的矛盾你不敢触及了,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我不希望做这样的领导。”
正直做人 亲民为官
听实实在在的声音,做实实在在的事,对百姓的事,俞正声从不敢“怠慢”。
他要求信访部门和秘书,凡内容扎实、尖锐反映问题的群众来信都必须让他过目。在青岛工作时,仅1995年一年,他就批示了500多封群众来信。其中,一位困难企业职工来信向他反映工厂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他看到信的当天就组织有关部门开会,第二天就把拖欠工资发到了工人手中。
今年3月,一位上海市民在博客上致信俞正声,反映其患晚期癌症的父亲住院困难。俞正声很快通过“上海发布”微博平台给他回信:“我不能保证问题都能很快解决好,但我相信,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大家(包括医院同志们)的共识会推动我们前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