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静海农业专业合作社飞速发展,从2008年的56家,到2012年11月底发展到602户,是2008年初数的20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08%,出资总额突破23亿元,是2008年初数的83倍;入社农民突破2万户,是2008年初数的9倍,带动农民8万人,成员年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已基本实现合作社遍乡村,成为促进静海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农业合作社 抱团闯市场
静海县范庄子蔬菜批发市场是蔬菜外销的集散地,年批发量39万吨,而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全县蔬菜年总产量在80万吨左右,这就是说,有一半的蔬菜要销往外埠市场,靠传统的“提篮小卖”难以解决。
对此,静海工商分局突出加强了对合作社的帮扶,以规范合同为出发点,制定“百家合作社”合同培训计划,按区域分期对合作社开展合同培训,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合同签订、履行能力。靠合作社的自身或中介物流渠道,将成员松散的自产自销,变成抱团闯市场;将价格没保证,变成合同说了算;将盲目生产,变成依合同标的按需投入。
据了解,合同保证了薄膜、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中定向采购,种猪、种禽、种苗、灌溉、饲料等的统一提供,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费用;合同约定使产品价格及销售得到保障,有效防范了坑农害农的市场风险。使用合同降低投入保证价格,给合作社成员带来直接经济收益。
截至目前,静海县48%的合作社使用了合同文本,使用内部供销合同6638份;对外销售合同826份,合同金额1.2亿元。使用合同的成员比没使用合同的成员人均增收多达10300元,合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占成员收入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一。
商标兴社 富农增效
注册商标在促进合作社发展及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静海工商帮扶合作社注册商标49件,集体商标2件,涉及蔬菜、牛奶、鸡蛋、冬枣、薯类、食用菌、花卉、猪肉等9个大类产品,并帮扶47家合作社办理了商标注册申请。
“惠中源达”薯类集体商标注册后,产品市场均价每公斤增加2.2元,平均每亩增收7944元,合作社3600亩土地,集体商标给合作社带来2860万元的品牌效益;成员由过去的100户增加到300户,带动村民1051人;产品市场也由当地集贸市场销售,发展到远销东北三省、山东、上海、浙江,并已进入天津等地大型超市。“凤英”牌芦笋被摆上了北京奥运健儿的餐桌,“绿康”牌柴鸡蛋在京津地区各大超市畅销。“弘历福”西瓜、“西翟庄”小枣、“合发”种猪、“凯泰”花卉等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在逐年扩大。
而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统一商标品牌,或通过商标使用许可,让闯出销售市场的合作社带动周边弱小无市场的合作社,形成合作社产品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最终让合作社产品全部打入市场,实现入社成员收入最大化,很好的体现了“借助一件商标、振兴一家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商标品牌效应。
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