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木根村
贫困村“脱胎换骨”
12月17日一大早,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雄佳湾农家乐老板蒋仕雄叫上几个工人,对自家房屋进行装修。
返乡发展乡村旅游两年,蒋仕雄称自己大约赚了10万元,“每年只需忙4个月,比过去轻松多了”。正因如此,他决定咬咬牙,借些钱,趁现在没什么游客,把自家住房的档次再提高一些,让客人住得更舒心。
木根村平均海拔1330米,属喀斯特地貌,非常缺水,仙女山旅游公路未开通时要靠人工翻山越岭背水过日子,村里不少年轻人因为每天需要背水养家而无法抽身外出打工。看天吃饭的窘境,让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一季庄稼,除去成本,几乎赚不了多少钱。
2010年初,木根村被列入我市“整村脱贫”试点村。扶贫部门在此调研后,决定充分发挥当地紧靠仙女山景区的优势,以乡村旅游为主业帮助其实现脱贫。当年,木根村接受各类资金,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改造,生活和经营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了6570元,去年增长到7868元。今年初,木根村顺利通过整村脱贫验收。目前,该村农家乐已达120多家——平均每3户农家中,就有一户开办了农家乐。
木根村村主任缪传文告诉记者,今年夏天,村里接待游客数量超过35万人次,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今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乡村旅游红火,村民发展意愿高涨。明年,木根村的农家乐数量有望达到160家,旅游收入则有望再上台阶。
记者手记
土地难题求解
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升温,土地难题已摆在眼前。
2010年9月30日,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此文件,乡村旅游农房建设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国土资源部还规定,农民建设住房必须到当地国土部门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而农村宅基地建设标准限制为每人30平方米,且最高限度为150平方米。
这让我市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处于尴尬境地。因为要扩大规模,似乎就要扩大住房面积,不然始终就只能维持在150平方米的接待空间内,除去厨房、客厅等公用面积,至多只能“挤”出几个标准间而已,恐难形成规模效应。
而18亿亩耕地红线容不得丝毫触碰。记者建议,既然农房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张,那么地方政府可在引导贫困村提升乡村旅游接待的“内涵”上多做文章。政府可搭建平台,举办诸如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为乡村旅游聚集人气;结合旅游景区管理,进村入户开展点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和接待水平——档次上去了,服务价格势必相应提高,单位产出随之增加。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