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沧州12月19日电(陈国林 肖光明 崔涛)“世界上没有废品,只有用错地方的资源。”连日来,记者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终于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涵义。
一条管道的“新闻背后”
近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条金属管道引起河北多家媒体的关注。它之所以引起媒体注意,不是因为其贵重,而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方向。
18日,记者在该开发区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门口,看到了这条黑色的金属管道。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人员说,这条管道连接的另一方,是毫无隶属关系的另外一家企业——冀中能源金牛化工公司。管道接通后,金牛化工日常产生中所产生且不能利用的氢气,将通过管道输送给河北建新化工。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园区,一家企业不用再花费大量资金生产必备的气体,另一家企业则将“废气”换成了“真金白银”。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张玉将这种企业间产品的循环使用方式称为“小循环”。他在开发区中辛街的一幅大型规划图旁,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园区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据介绍,园区内目前投入生产的企业,大部分以化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氢气、氧气、苯以及硫酸等多种工业废物,利用不好就成为环保难题。而不同的企业之间又可能需要这些“废物”作为原料,所以就产生了企业间相互循环的可能。
企业:不仅省钱,还“化险为安”
什么是循环经济?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建新化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磊没有向记者作出专业解释,而是用企业正在发生的事例“现身说法”。
张磊说,该公司主要生产一种化学制品——间氨基本磺酸,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氢气作为原料。此前,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座甲醇制氢装置专门用来生产氢气。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和生产费用,而且这也是园区内部的重大危险源,需要格外注意。
2011年,公司通过开发区官方得知,冀中能源金牛化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附属物氢气,因为没有用途经常直接排放掉。为此,两公司在开发区官方的“撮合”下,一拍即合,实现了“联姻”。
河北建新化工公司技术部部长于建才说,使用从金牛化工传送过来的氢气每立方米仅需1.4元,而企业自身生产氢气的成本将要达到2.5元每立方米。“每天企业要消耗1万多立方米的氢气,这样每天都能节省上万元。”
循环理念的深入,对当地企业的发展思路也产生了影响。
冀中能源金牛化工公司目前已经和园区内多家企业进行了循环链接。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园区内循环体系的发展,公司正在考虑关停内部不再需要的锅炉设备,转而从园区内其他企业引进需要的产品,如蒸汽等。“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废物利用进入“圈”时代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河北沧州渤海新区,是河北省及沧州市在加快化工产业向沿海临港、向专业园区集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成立的。2006年,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记者了解到,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立以“三圈”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
据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希来介绍,目前园区已逐步建成了企业内部、开发区内部、开发区与周边社会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为了说得仔细,高希来列举了几个实例:
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8万吨/年三聚氯氰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盐,经过去杂质处理,可回收利用作为公司1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的原料,每年可节省原料资金2000万元,实现了企业内部循环。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