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罗伟在培养带头人上做文章。
“2006年,我将信将疑,拿出两亩地给罗伟试种。当时的合作是,罗伟出果树、管理、技术、经营,我出地、出工,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合作。”王发满说:“为了转变我的观念,提高我的技术,罗伟让我坐飞机到大连蓝莓基地考察培训,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外出学习。”
当时,大连蓝莓基地在大连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在蓝莓基地现场,专家手把手地指导。王发满说,在那里,他知道了用松针当被子盖在树根旁,既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又可防止土地板结;知道了蓝莓市场的大需求,真是长了见识。回家后,王发满将家里的地全部拿出来种果树。2008年,他家地里1000多棵果树挂果,远销省内外。
王发满带头示范,用行动说服了犹豫的村民。村民张必凯看到王发满家的果树挂果外销后,主动找到罗伟,将自家8亩地全部让出来种果树。与张必凯一样,2008年,村民杨吉祥、张胜国、闫大喜等人,都拿出了各自的全部土地种果树。“从那时起,大家觉得日子有了盼头。”村民杨吉明说。
加速发展,种植面积增至两千亩
罗伟介绍,2008年5月,首批蓝莓上市,市场已呈供不应求之势,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和工商界的一些企业主,接连来电要求购买,还有消费者慕名驱车赶到果园采摘购买。要满足市场需求,只有增加种植面积。“其实,若向蓝莓果树施用化肥,产量可提高30%以上,可那就不是生态产品了,品质也无法保障。”罗伟说。
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2年底,这个海归团队已投资350多万元,在夷陵区3个乡村,栽种了2000亩10万株果树,实现产值320万元。尽管国内种植面积增多,蓝莓价格已从当年的每斤200元降至100元,但罗伟的果园自2008年首次挂果产生收益以来,结合观光农业,效益仍年年倍增,从今年开始,已进入高回报期。
罗伟说,回报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带动了15名农校大学生、技术员和200多名合作社山区农户;间接带动了多个山区的果园、运输、储藏和农家乐经济发展;积累了蓝莓等引进浆果在华中半山地区的引种成功经验。
每到5月至8月,在龙泉、乐天溪、小溪塔等地,晶莹剔透的蓝色果实漫山遍野,那种特有的芳香,缭绕不绝。
村民王发满说,他祖祖辈辈住在大山里,世世代代靠种包谷、红薯为生,好年景年收入万元左右,现在年收入3万多元,自从栽种蓝莓后,手里有了存款,其他农户年增收也在万元左右。如今,王发满的三间老房已换成了一栋新房。
山里的日子,因为海归的到来,正悄悄地发生变化。
记者手记 放弃,为了起飞
舍得,先舍后得。放弃,为了起飞。
海归青年罗伟,放弃20多万元的年薪,放弃大城市法国巴黎和上海,来到深山,守着土地和果园,开始了他可贵的追求。
他没有急于求成。选择农业项目创业,就选择了忍耐寂寞和扎实坚守。蓝莓果树投资,种下后三年才能见到收益,但他坚持着那份理想,7年后的今天,终于等到高回报期。
他没有追求享受。与众多青年不同,回到宜昌后,他一直在海拔900多米的山上,在三峡的大山中寻找新的基地,日复一日,蓝莓果园从一个、三个到五个,面积从800亩、1000亩到2000亩。
他没有一个人孤独奔富。刚到龙泉的大山上,那里的山民年收入不到万元,在发展了公司加农户的蓝莓种植模式后,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
罗伟正用一个海归青年的方式,将气候特殊的三峡,打造成蓝莓基地,一个世界上具有奇特果的地区,不久的将来,世界将因蓝莓关注三峡。
罗伟表示,他正放飞梦想!
来源: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