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阅读提示:
编织一个由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观测站、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灾害观测“天罗地网”,进一步提高全天候、高密度的立体监测能力。继续强化、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
如何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一问:防灾减灾形势如何?
“几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气动辄出现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等灾害防御能力。作为十八大代表,您学习、讨论这个报告时有什么体会?
郑国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等灾害防御能力。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首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几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气动辄出现。最近几年流域性特大洪涝、城市内涝、区域性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频繁发生,集中暴露了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基础设施和机制体制的薄弱环节,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问:预报如何精准及时?
提高立体监测能力,完善预报业务系统
记者:谈到气象,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天气预报。有人说预报越来越准了,但也有人抱怨预报经常不准。气象部门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郑国光: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水平不高,确实一直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瓶颈。我们要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精细化和准确性水平的突破,编织一个由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观测站、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灾害观测“天罗地网”,进一步提高全天候、高密度的立体监测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加强相关科学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精细度和时效性。具体来说,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会提高,现在自动气象监测站的网络,间隔是全国平均20公里,到2020年将实现全国平均每10公里一个气象监测站;现在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87%,到2020年要提高到90%;现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是86.2%,到2020年要提高到90%以上。
实际上,做出精准的预报还不够。不仅要把灾害测得更准、报得更准,还要使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气象信息,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完善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电话、广播、显示屏等信息发布手段,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与地方广电、电信部门的务实合作,推进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电视全网发布,建立针对灾害防御责任人、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三问:防御机制怎样完善?
推进部门携手联动,提升百姓防御意识
记者:预报预警信息要报得准、发得出、确保大家收得到。除此之外,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郑国光:要继续强化、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是气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做得到的。比如说,一场暴雨可能会引发一些地质状况比较脆弱的地区发生山洪、泥石流,这就需要和水利部门、国土资源部门配合。比如说,一场大雾、一场暴风雪袭来,就要和民航部门、交通部门联络。再比如说,一场天气可能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那么就要和农业部门进行联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目前,中国气象局与农业、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电力等20余个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近10个部门建立了同城数据专线。社会参与就是老百姓具备灾害防御的意识、知识,能够参与到防灾减灾中。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对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使这些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