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当时“海家子”用的是帆船,比现在打捞米蛤的渔船还小,出海张帆叫“打蓬”,回家降帆叫“落蓬” 。“海家子” 行船要么顺水而行,要么逆浪而上,横穿浪潮最容易“翻个儿”。
渔民记录渤海湾沧桑巨变 自称“有图有真相”
“以前附近没有人烟,而是一片盐碱地。”在黄骅港城区的照相馆,王洪山曾指着所在的地方告诉记者。
1967年出生的王洪山,自称换过9种职业,包括教师、记者、商人等,但从没放下摄影。20岁的时候,他用捞鱼捞虾攒下的190多元“巨款”买了第一部相机,从此开始了摄影生涯并乐此不疲。无意中,这位土生土长的渔民成了黄骅港沧桑巨变的记录者,他也笑称“有图有真相”。
故事从1985年开始。那一年,沧州黄骅千吨级港口——大口河港口建设工程开工。一年后,河北省政府批准大口河港定名为黄骅港,两个千吨泊位码头同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王洪山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拍摄一座千吨级码头。为了拍摄一张码头冬季日出的照片,他曾用三天时间,在凌晨三点钟起床赶到海边。“穿着棉大衣,躲在石头夹缝处,终于在第三次拍摄成功了!”王洪山兴奋地说。
大港崛起,渤海湾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20年前,黄骅港3千吨级码头竣工。香港回归那一年,黄骅港朔黄铁路开工。2001年,第一艘轮船进港,黄骅港投产运营。10年前,第一艘外轮停泊靠岸。5年前,沧州渤海新区挂牌成立。1年前,黄骅港全年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跻身全国亿吨大港之列。
如今的渤海新区下辖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线130公里,占河北省总岸线的四分之一。随着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渤海新区发展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
“大通道、大引擎”,“大港口、大产业、大新城”……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谈论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冯家堡世世代代的渔民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股大潮。原先的烂泥滩竖起了高耸入云的门机,海边熟悉的小木船变成了10万吨、20万吨级巨型货轮。“船老大”们开始买更大的船,到更远的深海寻找财富。
王洪山变得更加忙碌。为了拍到更多更好的照片,他先后更换了4辆汽车。他拍摄纵横交错的神华铁路,拍摄一个又一个港口开工或竣工,也拍摄风暴潮、龙卷风、渤海湾暴雪,拍摄他魂牵梦萦的的小渔村和熟悉的村民。他出版过一本摄影作品集,此前还在当地举办了一次摄影展。
在小照相馆里,王洪山曾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拍摄的部分照片。记者发现,他拍摄最多的是黄骅港的照片,主题最后归结为两个字:变迁。
“历史具有唯一性,应该得到重视,我想用手中的相机把它记录下来。”王洪山说。
冯家堡渔民:怀念“懒媳妇”,难忘贝壳堤
一排排民房伫立在路的两边,红色的屋顶格外显眼。公路上时有运输建材的货车穿过,冯家堡依然可以找到属于乡村的宁静。村落附近的虾池鱼塘毗连成海,颇为壮观。
搭乘记者采访车回家的陈金祥不断地诉说回忆。他回忆母亲用贝壳砂炒的花生,回忆小时候所有美好的事物,也回忆自己的爱情。他认为母亲用贝壳砂炒出来的花生最香,而在家里等待他的女人最美。
大约在30年前,陈金祥在山西空军某部当兵,回家探亲的时候“被相亲”。有人给他介绍同村比他大两岁的渔家女,也就是现在的妻子王金荣。他不乐意,媒人感觉很吃惊:“人家姑娘能把两筐马口鱼(约300斤)从小南河抬到家,这么能干的媳妇你不要?”本来有机会当志愿兵的陈金祥,不久退伍回家结婚生子。
王金荣17岁到天津“冷藏3号”轮船上做加工,出海一次要两个多月。随后,她到生产队养水貂、做鱼罐头。30年前开始搞“单干”,她又开始跟父亲的帆船出海。她说,一条船出海不能少于五六人,别人家都是壮劳力,自家弟弟年幼,她和三妹不服输上船凑数。即便这样,出海一天她家也能打1000多斤马口鱼。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