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认,这些年,反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腐败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贪官前仆后继,为什么?”会上,被称为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毕业的法学家姜明安抛出一个问题。
“单纯的惩治,只能解决‘不敢腐败’的问题,而程序法治,才能解决‘不能腐败’的问题。事实上,没有程序法治,单纯惩治连‘不敢腐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姜明安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自己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提出,从源头上反腐,“必须约束和规范领导干部的重大决策权”,因此应该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政务公开法》、《行政组织法》。
姜明安还建议,可以借鉴越南、俄罗斯等社会全面转型国家的经验,制定我国的《反腐败法》。把整个反腐败体制化、机制化、法制化,才能将反腐败机制的权限及运作程序,包括反腐对象(如被双规者)的权利保障等做统一的整体设计,“从现在起就应该翻译、研究这些国家《反腐败法》的法律文本,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立法。”
知名反腐学者王明高曾经指出,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原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应体现惩防并举、综合治理、从严惩处、慎重准确、特殊犯罪特殊处理等原则,并注重可操作性。内容应包括金融实名制度、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以及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等一系列科学的反腐败制度。
这几天,广东省决定,在珠海市横琴新区、韶关市始兴县,对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制度进行试点,并将逐步推开,又成了微博热议的话题。从“申报”到“公开”,被看做从严治党的跨越式尝试。
著名媒体人祝华新认为,官员财产公开仅仅是推进反腐的制度之一,但归根结底,反腐的途径在于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把公权力关进笼子。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话语权力普遍下移,公众舆论的重要性也越发得到体现。对于反腐,政府固然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魄力,也需要好好利用网络的平台,将网民的反腐行为纳入制度化的反腐体系。
有人注意到,习近平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天内,就两次痛斥了腐败。11月15日,习近平首次以总书记身份亮相,“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大白话,一时红透中国网络。随后,他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再谈反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新任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对权力的约束,“特别是高级干部,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他的话很快有了下文。12月初,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强调要求各级检察机关重视“非法干预”查处渎职侵权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坚决抵制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