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示的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中,贵州省丹寨县榜上有名。
联合召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经验交流会上,丹寨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殊荣。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亮点,丹寨全县上下坚持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取得可喜成绩。
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旨在通过以典型引路,进一步推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日丹寨,今非昔比。
初冬,从贵阳出发,驱车沿厦蓉高速公路抵达丹寨县城,全程仅一个半小时。随着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凯羊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逐步开通,丹寨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变的不仅是交通和区位,更是观念、是信心、是决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殊荣来之不易,更是使全县上下以百倍干劲力争上游,满怀豪情走上跨越发展新征程,以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丹寨、建设丹寨、发展丹寨。
自然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多彩
丹寨县境内自然风光优美,植被保存完好,民风古朴浓郁,是一个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彩的地方。
被誉为“中国西部避暑胜地”的丹寨,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休闲场所,是贵阳、凯里、都匀等周边城市和广东、广西、上海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避暑休闲的首选之地。
这里有距今1500多年的省级文物石桥白皮纸作坊,有颇具苗族特色的芒筒芦笙艺术,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令人流连忘返。到丹寨游玩的客人总会乐不思归。
丹寨县不但土质肥沃,空气、水质无污染,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盛产优质硒米和硒锌茶叶,被誉为“中国硒米之乡”和“中国硒锌茶叶之乡”,还有黔丹牌硒锌米、富硒茶叶、硒锌蔬菜等农产品多次在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奖。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环境等,丹寨举全县之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共识。
突出重点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丹寨县委、县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子。
石桥村充分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的优势,以及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造纸+民俗文化+乡村旅舍”的旅游发展路子;卡拉村采取“协会+农户+农家乐+歌舞表演”的旅游发展模式;泉山村重点抓好“自然风光体验+农家乐”;城江村采取“观光农业+农家乐”等。
“通过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让游客从中体会到当地民族文化大餐和乐在农家的乐趣,既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该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说。
根据各村特色,丹寨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规划,避免重复和雷同。如排牙村重点突出芒筒芦笙艺术和歌舞文化,排倒村重点打造蜡染艺术文化、苗族古建筑文化,麻鸟村突出锦鸡舞艺术和锦鸡服饰,送陇村突出给哈舞艺术和“百鸟衣”文化,高要村重点抓好田园风光观赏和体验等。同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新建建筑物与整个村寨保持一致,保留原来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为加快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步伐,丹寨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帮扶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措施,如选择条件相对较好农户作为“乡村旅舍”和“农家乐”建设示范户,并要求帮扶单位要按照“乡村旅舍”和“农家乐”的建设标准进行帮扶。通过县直单位开展帮扶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家乐”的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