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综述
时间:2012-04-26 来源:食品产业网 点击:
次
|
2001年10月27日,我国对《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在第三条对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作出了明确规定: “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2003年6月1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实施,该办法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及地理标志的注册程序与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服务,用于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注册的“绿色食品”是我国在商品上注册使用的第一件证明商标。经过20多年的宣传、推广和运用,绿色食品倡导的环保、安全、健康的生活理念已深得我国消费者认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发相关机构运用和管理绿色食品证明商标的经验和做法,供广大读者参考,敬请关注。
一、绿色食品的产生与品牌的创立
绿色食品是指出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
1990年,农业部正式启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1992年,农业部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农业部与国家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1993年,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从此,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步入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1996年,国务院颁布《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后,绿色食品标志以证明商标在商标局注册,成为我国第一件质量证明商标。2006年,绿色食品标志商标顺利完成续展注册。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在国内已在第1、2、3、5、29至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进行注册,该商标还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
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注册形式共有4种,包括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Green Food及中英文字与标志图形组合等。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
20多年来,伴随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绿色食品获得了蓬勃发展。
1.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到6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748个。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
2.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多年来,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跟踪监测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抽查结果表明,绿色食品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9%。
3.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全国共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479个,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带动农户1686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个,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
4.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绿色食品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公信力和认知度不断提高。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绿色食品品牌影响还从国内扩大到国外,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三、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绿色食品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1.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模式。绿色食品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志”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有关单位通过技术服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产品认证等方式,建立起统一的管理制度。
2.绿色食品质量保障模式。目前,由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行业标准总数达164项,形成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全程控制的标准体系。绿色食品认证主要是依据技术标准和认证程序,对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进行规范性检查、有效性审核和公正性评定。绿色食品依法实施标志管理,并推行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四项基本监管制度。近几年,全国有40多个大中城市的400多个超市等商业网点被纳入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范围。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绿色食品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企业是发展绿色食品认证的主体,农户是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绿色食品推行产业化发展模式,延伸了产业发展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发展绿色食品的经验与做法
1.坚持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一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绿色食品工作的立足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绿色食品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等全程监管,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思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维护品牌公信力。品牌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载体,公信力是绿色食品品牌的灵魂。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前提是完善标准,核心是规范认证,关键是严格监管。一是比照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保持绿色食品的高端市场定位和精品品牌形象。二是按照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实际,建立并推行了一套科学的认证制度,保证了绿色食品认证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三是依据《商标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并严格推行监管制度,及时淘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并配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及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的权威性。
3.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坚持绿色食品事业的公益性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为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2004年以来,绿色食品连续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市场拉动力,发挥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4.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绿色食品在我国率先实施证明商标管理,并实行质量认证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既促进了绿色食品标准的实施,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推动了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规范了行业管理。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境外注册,保护了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
5.坚持加强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绿色食品现已建立起一个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工作体系,培育了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全国已有42个省地级、1703个市县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在两支专业队伍中,认证检查员有1648人,标志监管员有1573人。绿色食品定点委托环境监测机构达73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达54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超过430人,遍布全国,分布在73个专业。
五、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重点组织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和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产品,促进形成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集群。继续依托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2.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始终坚持标准的先进性、认证的规范性和监管的严肃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形象令人信赖,使绿色食品始终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立足精品定位,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安全与优质相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补充和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紧紧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用标”两大中心任务,建立“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企业自律为基础、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淘汰退出机制,对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及时取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假冒侵权产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全面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公信力,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提升绿色食品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稳步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生产建设和产品认证,落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络和渠道,努力探索绿色食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优质优价,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有效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拉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发挥绿色食品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升食品消费安全水平中的引领作用。扩大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更多绿色食品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贸易,发挥绿色食品在扩大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来源:食品产业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