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林 于险峰 黄文芳 张仁军
说起本溪,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钢。本溪因钢而生,是一个“钢都”。新中国的第一支枪、第一门炮、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发电机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都深深刻有本溪烙印。
近年来,本溪人在本分“做钢”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给人们展现了“钢都”的另外一番风景。
——“药都”。他们依托辽宁东部地区资源优势、沈阳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优势,以及本溪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以生物医药为核心、以中药为特色,涵盖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及功能食品、医疗保健器械等相关产业在内的生命健康产业,是经科技部批准的、北方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枫叶之都”。这里枫叶种类繁多,从3角枫到13角枫各具特色,可与加拿大枫叶相媲美。百公里“中华枫叶之路”,层林尽染。枫叶、山峦、溪泉交相辉映,城乡炫美如画。
钢都、药都、枫都三足立市,本溪人用科学发展之笔勾画出了一个“美丽本溪”。
本溪,已经从一个“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变为“让人看不够”的城市。
本溪作为依靠钢铁资源起家,结构相对单一的老工业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转型之路,近年来逐步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经济转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从“一钢独大”到“三足鼎立”——本溪探索经济转型之路
本溪是个百年城市,本溪又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上个世纪,本溪曾被称为“煤铁之城”,因为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本溪后来简缩为钢铁城市,“一钢独大”支撑了本溪许多年。
新世纪的本溪要有新的支柱产业,才能完成城市的升级转型。上世纪90年代,本溪就提出了不能“一柱擎天”,要“多柱共撑”。进入21世纪,本溪更明确地提出“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中药、旅游等三大接续产业”,“要吃钢铁饭,不能只吃钢铁饭”。
本溪的一代代领导者们,始终孜孜以求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沈阳经济区战略的重大机遇,不断深化认识市情,明晰了“两近”即本溪近海、近中心的区域定位。形成“两走”即工业企业走出去,城市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沈本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确定了打造“三都五城”的发展战略。
本溪市委书记冮瑞说:“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在2009年提出了建设‘三都五城’的奋斗目标和围绕这一目标的一整套发展思路。”
如今的本溪,从只吃钢铁饭到钢铁、医药、旅游多引擎驱动,钢铁之都、中国药都、枫叶之都已初具规模。同时积极开展“五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联创。
本溪市市长高宏彬说,通过转型,本溪增强了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产值达到900多亿元,从无到有打造了千亿规模的医药产业,培养了每年250多亿元产值的旅游产业,并且这些产业还在快速增长。本溪的转型克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能面临的“荷兰病”。
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本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为“药都”发展提供强大的原材料支撑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林农的收入,促使本溪农村尽早进入小康社会。
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林业转型建设“中国药都”中药材基地
2010年4月,本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这在东北地区地级市中是第一个。谁能想到,本溪也曾是一个“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作为煤铁之城,本溪因为重工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本溪人痛定思痛,通过2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本溪的生态环境有了彻底的改变。特别是2006年以来,以“画境林城、森林本溪”为目标实施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如今的本溪,“绿色”已经成为显著的城市标志色,“生态”已经成为叫得响的城市名片和富民口号。
本溪县小市镇上堡村十多年前有一座荒山,本来树就少村民没有柴火了还上去砍点,当时政府给树苗都没人种。2007年,本溪市政府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村民王鑫承包荒山后,将积蓄的10多万元和林权抵押贷款所得的30万元相继投入到林业生产中,开发了红松嫁接园1200多亩,栽刺龙芽1052亩,成为全国绿色小康文明户。
王鑫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100多户林农发展红松嫁接与刺龙芽套栽,并且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小市镇城沟村村民王国胜对记者说:“我5年前栽了100多亩的红松,今年是头一年结塔(红松果),一棵树少的结3个,多的结十来个塔,一个塔就能卖到5到8元钱。”
在本溪县东部大山深处,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参王,他叫谢廷库。1998年他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山林,当年发展了林下参12亩,1999年又发展了10亩,2005年,他所在的东营坊乡南营坊村也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他终于放下心来,自筹资金和以林抵贷35万元,大手笔投入林下参事业,又发展了100亩林下参。
11月13日,谢廷库在他家的人参园里告诉记者:“钱都投到林下参了,最困难的时候连党费都交不上。从2006年开始见效益,现在我儿子上南方卖人参来回都是坐飞机,前几天上杭州刚卖了61万元,10年以上的野山参一棵就能卖到几千到上万元。我们已成立了本溪县老谢林下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到年底还要扩大规模,在现有社员150户的基础上再吸收几十户,并建立人参加工厂。”
本溪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全市发展持续产业的基础。丰富的森林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碳汇,支撑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丰富的林下中药材资源,为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优质原材料。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本溪就是辽宁省的制药基地,几十年的医药产业发展历史,使本溪积累了众多的专业人才和产业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将现代医药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重点扶持。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辽宁省委、省政府将沈本一体化产业带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作为沈阳经济区产业布局的战略核心之一,明确要在沈本两市接点上建设“中国药都”,并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药都”发展。
目前药都共引进各类项目226个,投资总额983亿元,积蓄产能980亿元。已有85家企业、研发机构投产运营,314个药品品种完成注册划转和正式投产。2011年,药都经济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实现9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2亿元,分别是2008年建设之初的10.6倍、3.4倍、22倍、5.27倍、11.34倍。
“药都”建设推进了统筹城乡步伐,惠及了当地农民。本溪高新区石桥子街道百合社区农民武玉珍告诉记者:“家里原来有3亩地,动迁后一亩地补6万多元,住上了楼房,像我这样交了保险后现在一个月能拿900多元,不像原来种地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遭个旱涝灾害的还赔钱。年轻人都在药都上班,我女儿就在一家企业工作。”
为使经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本溪高新区按照“有楼房、有工作、有保障、有物业”的原则,全面推进实施惠民安居工程、惠民就业工程、惠民保障工程、惠民创业增收工程、惠民教育培训工程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力争在3年内实现全域城市化。目前,本溪高新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二个重点农村城镇化试点之一,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农民市民化试点。
本溪市常务副市长、本溪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兴伟说,高新区坚持“中国药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以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园区、高端仿制药产业园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医用耗材产业园区、食品保健品产业园区、化妆品产业园区、健康服务产业园区“八个园区”为载体,全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产值千亿的健康产业集聚区。
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转型,解决资源型城市依赖度高、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从“看得见”到“看不够”——发展休闲农业建设“枫叶之都”
2010年荣获的“国家森林城市”这张“绿色名片”,彻底扭转了本溪的黑色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本溪的对外开放,2011年引进内资就达到790亿元,增长84%。2011年荣获的“中国枫叶之都”这个“红色引擎”,又使去年本溪市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接待游客3081万人次,旅游总产值252亿元,而森林旅游占80%。
本溪钢铁之城的黑色形象形成多年,其实本溪也是一座旅游城市。2001年,本溪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境拥有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高句丽山城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溪水洞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铁刹山为东北道教发祥地,本溪全境为国家地质公园。特别是以枫叶为主的特色森林景观,久负盛名,素有“神奇山水、枫叶之都”的美誉。
2009年,本溪市委、市政府确定建设“三都五城”的发展战略,由此“枫叶之都”建设正式成为本溪市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通过建设“枫叶之都”,实现由一元支撑的工业主导城市向多元支撑的现代城市的转变,进而不断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平是本溪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的村民,利用邻近本溪水洞的优势,她家开了名为“金龙特色居”农家乐小院,她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扶持下将房间改造为小宾馆式的,原来旱厕都改成水厕了。今年十一期间,接待纯利润就近3万元。”
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支书谢志成对记者说:“今年十一期间村里的农家乐是天天爆满。我们村大田也改为种植早熟玉米与西甜瓜,一切都为旅游产品服务,全村70%的人家都吃上了旅游饭。”
近几年,本溪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补充,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异常火爆。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发展休闲农业园区7个,休闲农庄101个、农家乐189个。2012年1~10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35万人次,实现收入80.56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9%和22%。
以打造本溪县“山水休闲旅游城”和桓仁县“中国休闲度假城”为载体,本溪市加快发展以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大雅河漂流有限公司重新进行了产业定位,从旅游业转型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功地申报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2012年以来,本溪市旅游局把乡村旅游工作作为重点,整体推进乡村旅游项目朝着企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旅游新业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指导、评定旅游特色乡镇、旅游专业村和星级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投资、招徕更多的游客,建设本溪最美乡村,推动乡村旅游和沟域经济发展。
本溪市副市长李景玉向记者介绍说,农业尽管体量小,在结构调整要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农业发展为市主导产业提供支撑。今年本溪全力实施了青山、碧水、蓝天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打造以温泉旅游为特色的中国枫叶之都,全力落实了“5-10-20”发展战略,加快建设5个温泉度假区、10个温泉小镇和培育20个10亿元以上的温泉旅游企业。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将通过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点建设水洞温泉、关门山汤沟、桓龙湖温泉、张其寨森林健康旅游度假区,依托五女山和本溪水洞,打造“双世界遗产城市”品牌,加快向产业更有竞争力、文化更有影响力、环境更有承载力、百姓更有幸福感的宜居宜业新本溪迈进。充分挖掘农业功能,努力发展壮大休闲农业基地,休闲农业的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20%左右。
本溪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经济转型。
从打绿色牌到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
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境内山多地少,水丰林密,山峦叠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长期以来,本溪市农业发展受耕地面积少、发展空间不足的制约,农业小规模的“紧箍咒”一度桎梏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全市上下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确定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由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转变”的发展目标,也为本溪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1月14日,记者来到本溪县东营坊乡东营坊村农民王庆峰的葡萄地里,冰天雪地里,他正将摘下的冰葡萄装在袋里挂在葡萄架上,王庆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就是苞米地,从2004年开始种了17亩地的葡萄,后来又将其中的5亩改造成冰葡萄。葡萄都由本溪森奥山葡萄酒有限公司保底收购,冰葡萄产量低但价高,一斤能卖到6元以上。种葡萄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丁振贵原是一家木材加工厂厂长,木材砍伐受限后,他转行开始种植葡萄,成立本溪森奥山葡萄酒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建设了3200亩葡萄地,将原来的荒山与坡耕地改造成葡萄园,带动了300多户农民种植葡萄。公司对农户收购一般都比市场价高出1到2角钱,计划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建到1万亩。
本溪耕地面积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效益,必须寻求适合本溪区域发展的高效农业。几年来,本溪市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壮大产业、创造精品”的思路,充分利用辽东山区区位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冰葡萄、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本溪华宝集团在南芬区下马塘街道投资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生产金针茹、鸡腿菇5000万袋,不但安置了周边的农村劳动力,还带动了周边1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一年光无偿提供给农户的菌包就有80万包,并提供技术支持与收购他们的产品。下马塘街道下马塘村的王积福告诉记者:“我家有1万袋鸡腿菇,一袋能出5斤,现在一斤能卖7.5元,前两天刚卖给华宝公司一批。食用菌成了我家的主要经济支柱,靠它一年挣个五六万元。”
本溪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之一。到目前,全市耕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山野菜栽培达到4.2万亩,食用菌开发达到3060万盘(袋)。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7个。
本溪县南甸镇小屿村农民初秀全告诉记者:“我家今年有11亩地种小米,每亩产量近600斤,虽然产量没有苞米高但价格高,每斤在两块五以上,10月14日我把今年收的小米全部卖给武兴农牧场了。一亩地能剩个1000多元,比种苞米强。从前年开始按照武兴农牧场的质量标准种植,用他们提供的种子,不施化肥、不打除草剂,耕地收地也不用我管,由农场进行机械化耕作,销售也不愁由他们包了。”
本溪市农委主任张峰说,本溪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本溪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经济转型。
未来几年,本溪市要由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转变,全市形成9个具有辽东山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6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0个以上,省级50个以上,国家级8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发展到40户以上,超5亿元8户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全市农户中的带动面达到70%以上,农民平均从农产品加工业中获得的收入年平均增长20%以上,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5%以上。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