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生态农业互助网络成立公告


时间:2012-12-10  来源:魅力城乡 点击: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健康食品出发,环境保护、城乡差距、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也日渐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于此同时,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生态友好型农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列入五个基础建设之一,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尽管生态保护、健康农业的意识被社会广泛接受,中小规模的生态农业生产者的发展仍举步维艰,在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技术、物流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中小生产者难以以一己之力与规模庞大、层级林立的市场对接。社会各界,包括研究、传媒、非政府组织,乃至生产者与消费者自身都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将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有力地支持中小生产者,从而带动生态农业的实质性发展。生态农业互助网络(以下简称网络)正是面对这一问题的一个尝试。

  二、性质与目的

  生态农业互助网络是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区食物安全研究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一个非盈利网络型平台。其目的是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型生态农业生产、监督和流通搭建公益性信息平台,帮助生产者逐渐建立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认证体系,实现生产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帮助中小生产者获得资金、技术以及信息上的支持,为有志从事生态农业的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最终实现中小生产者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实现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该网络为公益性非盈利平台,不接受生产者、销售者等利益相关体的资金注入,以保持其独立性与公正性。该网络将不建构农产品流通渠道,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与消费者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不构成直接的利益群体。

  三、组织框架

  网络将尽可能实现组织框架的扁平化,以减少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其基本框架包括专家顾问组、区域联络员、中小型生态农业机构。

  专家顾问组将由生态农业的业内研究人员组成,在发起单位推荐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协商分工,其承担职责包括:向公众传播负责任的农业生产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出并修订准入标准及社会认证的框架与指标体系,为中小生产者寻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各地生产者牵线搭桥,实现区域内的互通有无、协同发展。

  首批专家顾问组成员: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周泽江全球有机运动联盟(IFOAM)亚洲代表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吴文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系农学系教授

  迟仁立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农大农村发展研究会名誉主席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区域联络员可由区域性生产者组织、消费者组织及社会组织自荐担任,成为专家顾问组与本地中小型生态农业机构之间的联络员。其职责包括:组织本地生产者的技术与人才交流,实现生产者的自我监督,组织本地消费者进行参与式认证、搜集本地参与机构的生产信息并向专家组(未来将成立社会认证委员会)提交,在区域内实现广泛的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

  中小型生态农业生产机构是网络的主体部分,自愿加入并自愿接受考察与监督。其义务包括:定期公开生产信息、无条件接受理事会及区域联络员组织的实地考察、接纳理事会推荐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实习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参与者可获得专家组(未来将成立社会认证委员会)的社会认证结论,获取充分的信息、技术、人才支持,从而突破由于规模较小而产生的发展瓶颈。

  四、参与方式

  网络将以中小型农业生产机构为主体,同时对接国内现有的生产者组织、消费者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享信息,共同实现广泛全面的互助合作。参与方式如下:

  (一)专家顾问组:生态农业政策、技术等业内专家,不以商业运营为目的的网站、报纸等社会媒体(代表人),农业、环境等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人)皆可自荐申请加入专家顾问组,由所有成员定期推选组长。

  (二)区域联络员:全国各地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消费者组织、社会组织皆可自愿申请加入网络,并可自荐担任区域联络员。申请加入时,需公开区域网络的准入标准、现有成员、现行监督或认证标准、监督或认证结果等;若某地同时有若干机构申请担任区域联络员,可自行协商或选举。

  (三)生态农业生产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生态农业机构皆可申请加入网络。其准入标准为以下:

  1、在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膨大剂、催熟剂、着色剂等)和转基因种子等;

  2、在其包装、储存与运输过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物品,尽量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包装材料(可回收、可降解、可多次循环使用);

  3、公开详细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者、生产地点、土壤、水源、种子、肥料、病虫害防治等),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原则上鼓励各生态农业机构加入区域性网络,实现区域性协同合作;如该地仍不存在区域性网络,则可直接向理事会申请。

  五、监督机制

  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认证是本网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将建立起由研究者、媒体、民间组织、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社会认证委员会,为中小生态农业生产者提供成本低廉、可信度高的信用授予,从而促成产销双方的协商与合作。

  本网络推广的社会认证方式将主要包括:

  1、信息公开:网络将开设微博及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定期公开生产者信息、媒体报道、消费者或民间组织的考察报告,免费向公众开放;

  2、实地考察:网络将不定期组织实地考察,参加者包括生态农业专家、消费者、生产者、媒体等等,考察过程与结果将在信息平台公开;

  3、知识传播:网络将依托其所在机构的研究力量,定期组织现场或非现场知识讲座,力图实现生态农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使得更多消费者及非利益相关体具备相应基础知识,从而壮大社会监督的群体与力量;

  4、人才交流:网络将鼓励有志务农的青年参与,接受实习生申请并协助联系实习机构,鼓励不同中小型农业生产者进行实习生交换,实习经历将在参与机构中获得认可,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的记录将在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开。

  六、运营经费

  网络由发起单位自愿出资启动,并将以低成本运作,不设立专职办公人员,主要支出在于信息平台(网站及微博)的管理与维护、考察的交通食宿费用、专家讲课费用等。启动时期的经费以依托单位的研究经费为主,今后将接受社会捐助,收支状况将定期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

  七、发起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区食物安全研究推广中心

  八、首批参与机构

  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

  北京国仁绿色联盟

  江苏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

  福建福州故乡农园

  北京分享收获CSA

  重庆国仁打平伙社区食堂

  河南兰考南马庄生态合作社

  山西永济农民协会

  山东平邑弘毅生态农场

  上海菜团健康生活推广与服务中心

  北京天福园有机种植中心

  河南登封归朴农园

  ……

  第二批加入备选单位征集中

  九、互助网络联络处

  联系人:钟芳博士

  电话:010—6246068618600910191

  电邮:stnyhzwl@163.com

  微博:@生态农业互助网络

  网站:www.green-coop.org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来源:魅力城乡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