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醉美天下。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举措,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新引擎。
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苗族自然村寨,素有“苗都”之称。当地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直以来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每年种的稻谷和玉米勉强能糊口。近年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们开办起了一个个乡村旅馆。当地政府也积极引导,按照“中国苗族文化中心”目标,在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前提下,在景区里建起了西江苗族文化博物馆,组织群众排演苗族笙歌鼓舞,鼓励苗族银饰刺绣手工艺传人开办门店,做起了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
如今,西江苗寨1285户农户或开旅馆,或做农家乐,或加工销售旅游产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户户安上了电话、买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西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贵州的典型代表。
旅游改变了山村贫困的面貌,带着农民奔小康,也带来了乡亲们观念的改变,适应了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全省各地农家乐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贵州省荔波县依托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在周边的村寨开办农家乐,每年村民们都能赚几万元;开阳县禾丰乡依靠乡村旅游声名鹊起,有的农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5年前的5倍,该乡的贫困人口也从6年前的7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几百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推出乡村旅游自然村寨3000多个,培育经营实体6万余户,42万农村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2011年,贵州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以红色旅游为主的遵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及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
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培育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路修好了,环境改善了,房子变漂亮了,钱包鼓了……常说旅游富民,对于贵州旅游乡镇的农民来说,有着最真切的感受。
以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闻名全国的遵义市,凡是开展“四在农家”创建的地方,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住宅布局井井有条,展现了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环境好了,城市居民和游客也愿意来休闲度假,有力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贵定县金海雪山景区山脚下的音寨,全村93.7%的人口是布依族,民风淳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近年来,该景区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为了方便游客,政府投资改造了进入景区的道路,硬化整修村内公路,并修建了停车场、观景长廊,农户家里也开展了环境整治,村民的房子亮起来,庭院美起来,人的精气神也爽了起来。每年春天,音寨靠油菜花、李花打造季节性旅游景点“金海雪山”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据保守统计,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至少增加500余元。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条路子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独特的乡村风光、特色农业和乡土风情,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相应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推动了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开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近年来“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粮食、禽蛋、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流通和销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和种植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袋装野菜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加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寒、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开发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每年夏季,位于娄山关脚下的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都会招来大批重庆游客来此避暑。当地村民抓住这一机遇,及时推出了一批乡村旅馆,以包吃住每人每月800元至1200元不等的价格租给来自避暑的重庆人。同时,当地的黄焖鸡、冷水鱼、卤豆腐、手工藤编等特色产业也获得发展,许多村民告别了以往种植传统作物的习惯,改种特色作物赢得游客的喜爱。
乡村旅游拉动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增加收入。据相关部门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
安顺市的天龙屯堡在发展乡村旅游前,90%以上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乡村旅游以后,这个比例降到58%。
乡村旅游不仅使许多不具备发展优势的农村实现了快速增收,还让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转移了农村劳动力,促使大批农民转向非农领域,部分农民的住房变为旅游接待的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每实现1人直接就业,可以带动5人间接就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7至10元的收入。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把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有机统一起来
西江千户苗寨,开阳十里画廊,安顺天龙屯堡,贵定音寨,湄潭、凤冈茶海旅游……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以特取胜,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贵州是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上世纪80年代,依托中心城市、交通干线、重点旅游景区和民族村寨,突出民族民间文化、观光农业、避暑休闲、农家乐等多元化乡村旅游特色,先后推出以“四在农家”、“五园新村”、赏花游、茶文化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品牌。
2006年,贵州省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为贵州兴旅富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如今,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危房改造以及农村“三改”等都将乡村旅游功能纳入其中,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加以整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农民主体、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今年4月,贵州举办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推动扶贫攻坚、农村就业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代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之一的“贵州模式”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乡村旅游成为世界旅游组织重要观测点。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