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驻村干部郭建南一心为扶贫 百姓泪沾襟


时间:2012-12-0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一沓材料,一张方桌,4把木椅。广东省阳江市荔潭村村委会二楼办公室,空空荡荡,似乎还在等待一个斜背挂包的熟悉身影。然而,他已经不可能再来这里办公了!

  15天前,驻村干部郭建南熬夜整理材料,不幸累倒在卧室办公桌前,带着许多没有完成的心愿,永远离开了荔潭村,离开了他一手筹资新装修的村委会办公楼。

  “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呢?”面对络绎不绝的采访者,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叶挺华声音低沉地念叨。

  郭建南去世当晚,最后一条手机短信,就是发给叶挺华的,短信写道:“两个新的集体项目都由村委会委托4个现任村委管理,很容易被外人看为牟私利。可否改为‘一个由村委一个由可靠村民各管一个项目’呢?”

  第二天早晨,郭建南被发现坐在办公桌前去世。桌上摆着一份尚未写完的工作方案。

  他太累了!

  去世前一周,他四处奔波:周日回广州看望刚退休的妻子与上大学的女儿,周一与村委会商议集体项目建设,周二到县扶贫办、县社保局跟踪养老保险情况,周三到两个集体项目工地跟踪进展。

  去世前一天,他马不停蹄:上午带领广重集团领导考察,下午与村委会商量项目,晚上与镇领导商谈工作。

  年底,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进入验收阶段,加班加点成了郭建南的“家常便饭”。村委会干部袁家安回忆说:“我经常问他,昨晚熬到几点?他总是笑笑,伸出三四根手指,或者一个巴掌。我就知道,是凌晨三四点或五点。”

  郭建南是带着“使命感”在扶贫。

  去年4月,身为质检主管的郭建南,受广重集团委派,离开广州大都市,来到300多公里外的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驻点扶贫。贫困户残破不堪的屋舍、村委会无钱装修的水泥楼、田野上年久失修的水渠,无不深深地刺痛着郭建南的心。望着村民一双双绝望的眼睛,他拍胸脯表态:“我不在乎任何名誉,我只想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他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办起6个种养项目,荔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6000元增长到1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

  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引导村民科学养蚝、养鹅、养猪、养鱼,使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走上致富之路。

  他多方奔波,筹集资金,修建了两条村的村道、4个自然村的农田水利设施,装修村委会办公楼,开展村公共卫生清洁试点,为学校安装玻璃窗和自来水管,为贫困户和特困老人盖房屋、买养老保险,解决了行路、上学、卫生、养老、灌溉、村委办公等难题。

  “他为人忠厚,办事实在,处处为百姓着想,是我们的贴心人!”村民卢显益念起郭建南的好处老泪纵横:“我的两个孩子都有残疾,要不是他帮忙,现在不可能住上新房。”

  今年是广东3年扶贫攻坚最后一年,郭建南扶贫工作即将结束。但他没有满足于眼前阶段性的成绩,而是看到了更远的目标。

  去年,郭建南与一起驻点扶贫的同事反复协商,募集了6.8万元资金,成立“广重荔潭教育基金”,帮扶贫困学子读书。同时,计划每年拿出村集体收入的12%,用于奖教、奖学、助学。“这样,即使我们这些扶贫干部走了,贫困家庭子女一样可以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从根源上挖掉‘穷根’。”郭建南曾经欣慰地告诉村民。

  遗憾的是,50岁的郭建南没有能够看到享受基金的孩子们成才的那一天。他情系人民、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扶贫路上,展示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12月3日,中共广东省委追授郭建南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向他学习。同日,广东省委组织部追授他为“优秀驻村干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追授他为“扶贫使者”。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