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反思民工桥下之死 追逐经济不应忘救死扶伤天职


时间:2012-12-05  来源:大河网 点击: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5日讯 大河网报道: 一位农民工在郑州的立交桥下死去。此后,郑州市卫生局等部门声称展开调查。但至今,河南商报记者虽然登门追踪调查,却一无所获,仍没人为此事负责。有学者说,医院在顾及发展、追逐经济效益的时候,请停下脚步,审视下自己“救死扶伤”的天职。

    事件

    女子称需看病 急救人员未接收

    120急救医务工作人员在农民工死亡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郑州市卫生局声称在调查,但到今天,结果还没有出来。

    昨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来到郑州市卫生局办公室,久等不见有关负责人,最后只得根据工作人员的建议,将采访问题写下,留在办公室等待回复。

    河南商报记者到郑州市卫生局,其实不单单是为了死亡农民工的问题。就在河南商报记者采访120急救人员是否涉嫌不作为时,目睹了另外一件急救事情。

    12月3日下午4时许,郑州市黄河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东的公交站牌处,一蓬头垢面中年女子侧躺在路上,旁边有一辆120急救车和几名急救人员。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急救人员和民警都问过女子“愿不愿意到医院看病”,女子都称“愿意”。几名急救人员听后,围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表示“我们救的都是生命比较危急的那种,她没有家人,生命体征稳定,我们没法办”。半小时后,120急救车离开现场,未将女子带走。

    医院

    病人同意看病的,急救人员应将病人带走

    经查询得知,12月3日下午4时左右出诊的120急救车属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昨日上午,在该院宣传科,院急诊科相关负责人王主任叫来了当天出诊的一位医务人员。她称,他们当天下午赶到现场后,首先对女子进行检查,发现女子生命体征稳定,不过在准备做进一步检查时,遭到了女子反抗。“她朝我吐唾沫,不配合检查,感觉精神不太正常。”这位医务人员说。

    “那你们问她是否需要就医了吗?”记者问。

    “我们问了,她不愿意去。”她回答,“我们离开时告知民警,如果需要送医院,我们随时回来。”

    这与河南商报记者在现场目睹的不一致,中年妇女在现场对医护人员和民警表示需要救治。

    王主任向出诊人员了解后表示,出诊医务人员是新调入该院急诊科的,经验不丰富。“如果病人同意看病的,且确实有伤,急救人员应将病人带回医院做进一步观察、治疗。”

    疑问

    何种情况不符合急救条件?

    王主任称,有些时候,拨打120救助的病人,不一定符合急救救助条件。

    比如,精神有问题的,以及病人拒绝到医院救治的。对于那些生命体征稳定,没有明显外伤的,如果现场治疗即可,也不用拉到医院。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即“无主病人”、“三无病人”,这些病人是医院最头疼的,他们往往无钱支付医疗费。

    王主任说,遇到这些病人,他们会通知110,警方到场确认后,我们护送病人到专门收治这些病人的医院,那里属于定点医院,财政对其有专项拨款。“对于拨打120求救,但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人,则由民警送往救助站,再由救助站送往医院。”

    为什么120急救车不直接送到医院?王主任称:“我们送去了,救助站还要向我们要当事人的‘三无’证明等信息,我们还得向公安机关核实。”

    河南商报记者查询政策得知,目前,郑州市共有4家定点医院,收治流浪乞讨等“三无”病人,分别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郑州市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对流落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急(危)重病人、有明显特征的精神病人、需住院治疗的传染病人,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由救助管理站出具证明,可直接护送到定点医院治疗。

    昨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先后赶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郑州市中心医院,采访收治“三无”病人状况,但相关领导都不在。

    费用

    套在医院头上的魔咒

    谈起对街头流浪乞讨等“三无”病人的救治,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王主任也是一肚子苦水。

    他说,其实医院也想让病人得到及时救助,但他们也有难处。

    在他看来,一些精神有问题或者不配合医生救助的人,真送到医院可能会扰乱医院正常的就医秩序,影响其他病人就医。“还有就是钱。”他称,“对于‘无主’、‘三无’病人,急救人员将人带回医院后,医院只能自掏腰包。”这里还会出现一种情况,病人虽然有家属,可在医院紧急收治治疗一段时间后,家属突然联系不上了,医疗费也只能不了了之。

    据他说,在治疗中为这些病人垫付的费用,已成了很多医院的沉重负担。

    “医院也要考虑盈利的,国家每年给我们的拨款可不多,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王主任说,所以,在病人收治上,他们并不是来者不拒。

    而这正是当下中国医疗体制的写照,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让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医院在市场化道路上“脱缰”,使得看病贵、看病难、以药养医等现象日益严重。

    北京大学医改专家刘国恩教授说,医院利润通常约40%来自卖药,还有40%至50%来自诊断和治疗,不到10%来自政府。

    在道义与发展上,很多医院不得不将天平偏向后者。金钱,成了套在当下中国医院头上的魔咒。

    郑州市另一家医院的院长也说,医院走向市场化之后,医疗服务机构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强化自身经济成本核算,政府鼓励医院自负盈亏,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

    “事实上医院不是见死不救,只是希望政府能够给医院一部分补贴,不至于亏损过于严重。”他说。

    正在进行的国家医改,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刘国恩则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公立医院要顾及“救死扶伤”的天职,加强其公益性,扭转过于强调医院创收的倾向,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让其成为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


来源:大河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