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蒋高明:生态农业也类似减碳 是整个地球大事


时间:2012-11-21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点击:

  

 

  蒋高明

  不久前,曾庆平教授撰文《学者们拿什么拯救农民》,对我们在山东的弘毅生态农场实验进行了如下点评:

  在科学网上曾经看到一篇博文,大致是说博主老家农村作物虫害猖獗,农民们不知如何是好,打农药,害虫越打越多,不打农药,作物颗粒无收,于是想到了用灯诱、网捕等土办法,但以现时农民的经济能力而言,不可能在所有农田上布网,这样无网的农田就遭殃了。

  国内有人办起了“生态农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似乎办得红红火火,还引来众人观摩学习。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么多973、863课题资助“生物农药”立项,到头来还得换回老祖宗的那套老掉牙的办法,这究竟是资助错误还是科技退步?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否走偏了?

  我不敢质疑生态农业有什么不好,但却不太相信它是农业革命的必由之路。试问,如果只有一家生态农场不打农药,谁能担保害虫不到这家农场的田地里惹事生非?除非他付出昂贵的代价用防虫网把作物全部罩起来,否则他的田地必然变成害虫取食的“乐园”!

  所以说,生态农业也像减碳行动一样是整个地球的大事,至少也是大片区域必须集体协调的大事,而不是谁出风头就能办成的小事。我们的国民应当树立一个共同的理念:回归自然,不仅仅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话又说回来,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花国家巨资开展大量研究,最后奉献给农民的科研成果仅仅是让他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吗?这不是咱们祖宗十八代没有任何科学知识都知道如何做而且一直在做的事吗?如果是这样,几十年下来,不仅纳税人的钱白费了,恐怕连农民都瞧不起学者了。套一句农民常说的话:“你们的知识都学到屁眼里去了”!

  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学者只关心申请项目、拿经费、发论文,又有谁关心科研成果变成农民丰产的利器?学生总是抱怨毕业后工作难找,又有谁愿意去农村服务?今后,随着国家拨款逐年减少,学校自主招生规模扩大,本科生、研究生的生活会更加困难,建议国家用有限的财力集中资助农村急需人才(如技校生)的培养,必要时可以像师范生一样免学费。

  对于曾教授的上述指责,我们的简要回复如下:

  第一,作物不打农药就颗粒无收吗?我们做过不用任何处理的生态农业实验,包括极端实验,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甚至不用有机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稼竞争不过杂草,但并非颗粒无收,害虫不是主要矛盾而是杂草。当然,这是生态学的极端实验,傻子也不会真去这么去干的,是几个处理中的其中一个而已,是了解作物产量的本底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不杀害虫改用生态平衡和元素循环的办法恢复生态平衡与养分平衡,将低产田变成了吨粮田,文章陆续会以SCI形式发表的,是要通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这个实验已经坚持了7年。至于农田能否布局农田电网,根据今天已经将土地单干分成小块小块的现实情况的确有些困难,那是政策的事情。然而,我们做的是科学实验,是发展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是用健康的办法,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健康的食品。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